7月27日,法新社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结束访华行程后承认,尽管中方接待热情周到,但欧盟提出的核心要求几乎全部碰壁。
连美国都格外惊讶,中国为何敢全部拒绝欧盟的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报道中引用一位欧盟官员的话点破:“中国寸步不让,这与傲慢无关,只与实力有关。”
中国已经崛起,它的惊人进步正被欧洲发现,这可能是西方面对中国时最大的弱点。
7月8日,冯德莱恩还在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大厅挥舞着对华施压清单:要求中国削减新能源“产能过剩”,切断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往来,解除稀土出口管制。
为了让这些条件显得合理,她甚至指责中国工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
7月24日,冯德莱恩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时态度突然温和起来,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值此欧中建交50周年之际,我坚信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合作。”
从举着关税大棒到手捧橄榄枝,态度转换快到让人不敢置信!这也预示着欧盟联手美国构筑“对华包围圈”计划终将落空。
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我国领导人从容与欧方两位主席的握手,并表态“每当中欧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开放,双方合作就很顺畅。每当中欧之间出现隔阂,彼此就都受损。”
这句话像把钥匙,精准打开了僵持多时的贸易谈判困局。
这次来华,欧盟代表团曾带着长长的要价清单:降低新能源汽车出口、放宽稀有金属管制、疏远莫斯科......
中方却端出“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这个既回应供应链关切又守住底线的方案。
当话题转向俄乌冲突,中方代表则有理有据地回复:中俄贸易完全符合国际法,民用产品占比98.7%,与所谓“军援”毫不沾边。
早在7月9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用二十一个字为俄中关系定调:“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第三方干扰。”
而冯德莱恩反复提及的“中国援俄系统性规避制裁”指控,在事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最精彩的博弈,当属稀土战场展开。
欧洲汽车业急需稀土制造电机,冯德莱恩来前要求“30天内放开管制”。但2024年中国稀土配额实际同比增长15%,欧盟企业申请量却不足产能的六成。
瓶颈不在管制,而在欧洲自身的采购能力,换句话说,中国稀土出口合法合规,是欧盟技不如人,造成了稀土浪费,导致产能不足。
这场原定两小时的会谈延长到深夜,最终出炉的只有一份《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而冯德莱恩的三个条件,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未曾激起预期中的水花。
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的观察点破实质:“联合声明证明,气候合作仍能超越地缘政治裂痕。”尤其是,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后,中欧用这份文件填补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真空。
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双方约定在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提交2035年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这个承诺将迫使欧盟在新能源转型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
德国车企已排队等待中国电池技术,法国核电站依赖中国稀有金属,欧洲国家与中国“脱钩”的幻想,终究要让位于利益交融的现实。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欧盟领导人的首次公开承诺,冯德莱恩称“欧盟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与跟美国的关系变坏无关,和中国的关系本身就很有价值”。
言外之意,欧盟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这个在2023年峰会被刻意回避的表述,如今郑重写入联合新闻稿。
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终于开始直面一个现实:2024年中欧贸易额8560亿美元的数据背后,是德国大众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在中国市场,是法国风电项目里旋转的中国造涡轮机。
而欧盟内部还在为2600亿欧元贸易逆差争吵之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若离开中国稀土材料,柏林的新能源工厂只能维持三周生产。
只有与中国和平合作,才能挽救欧洲国家摇摇欲坠的制造业生产链!
反倒是特朗普政府给了欧盟最沉重的一击。
7月中旬美国宣布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30%关税,虽传言可能降至15%,但伤害已经造成,欧盟正式公布针对美国钢铝关税的报复清单时。
7月27日,美欧达成贸易协议,除规定15%关税外,还包含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及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等。
这被不少欧洲国家领导人痛斥“不平等条约”,匈利亚总理欧尔班更是大胆开麦“这根本不算协议,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吃了”。
恐怕,美国砍下盟友的这一刀,会让欧洲国家更加迫切地靠近中国!
可中国必须提醒欧洲各国,协商对话随时欢迎,但预设条件的最后通牒必然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