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占领加沙,5项原则曝光引国际争议

55     2025-08-10 13:38:18

2025年8月8日,特拉维夫的权力走廊里,以色列安全内阁在长达十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议后,批准了总理内塔尼亚胡提出的“占领加沙地带”计划。尽管官方声明刻意模糊,仅提及“接管加沙城”,但其背后那份赤裸裸的“五项原则”——解除哈马斯武装、释放全部人质、加沙非军事化、以色列安全控制、以及建立一个排除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替代文职政府——无异于一份宣战书,宣告着对加沙未来命运的彻底改写。这不仅仅是战火的升级,更是对国际秩序的公然挑衅,一场注定将以色列拖入更深泥潭的战略性自杀。

以色列此番“变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右翼政府在内外压力下的绝望挣扎。国内,哈马斯公布的人质视频激化了民意,要求政府采取更强硬行动;国际上,“两国方案”的呼声渐高,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甚至已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对以色列构成直接外交压力。内塔尼亚胡政府试图通过全面占领,一劳永逸地解决其所谓的“安全威胁”,并阻断巴勒斯坦建国的任何可能性。然而,这五项原则本身就充满了悖论:哈马斯作为抵抗运动,其武装是其存在的核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被排除在外,意味着以色列试图在加沙制造一个政治真空,再扶植一个傀儡政权。这种“去人存地”的战略实质,不仅是对巴勒斯坦人民基本权利的践踏,更是对国际法和人类良知的公然蔑视。

历史的讽刺在此刻显得尤为刺眼。2005年,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单方面从加沙撤离,结束了长达38年的占领。那次撤离,被包装成“以土地换和平”的尝试,尽管其真实动机复杂,但至少在表面上,以色列似乎在寻求一种“减负”的策略。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塔尼亚胡政府却要逆流而上,重拾占领的旧梦。这与2005年的“撤离”逻辑截然相反,不仅在军事上意味着以色列将再次承担直接管理加沙的巨大军事负担和人员伤亡风险——要知道,清理哈马斯的基础设施可能需要数年,而以色列军队已因近两年的战争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多次征召预备役。政治上,2005年的撤离为哈马斯崛起提供了权力真空,而此次占领则试图彻底排除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直接干预加沙的政治未来,其政治成本和国际孤立风险远超以往。人道主义层面,2005年撤离后加沙仍面临封锁,但此次全面占领可能导致200多万巴勒斯坦民众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危机,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数据,本轮冲突已造成逾6万人死亡,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尖锐指出,加沙饥荒并非缺乏食物,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灾难”。这种历史回响,预示着未来冲突将围绕“占领与抵抗”的旧有模式展开,而非寻求政治解决方案,将加沙变成一个永无宁日的“人道炼狱”。

加沙的未来,因此被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若以色列强行推进全面占领,巴勒斯坦的碎片化将进一步加剧,“两国方案”的政治前景将更加渺茫,加沙地带的治理体系和战后重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直言,全面占领将带来高昂的政治、经济与人道代价,以色列将背负沉重的战略和人道“包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则警告,若加沙长期处于占领状态,极有可能刺激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进一步滋生,引发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美国近年来推动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进程也可能因此受阻,尤其沙特等国已明确表示,若巴勒斯坦无法建国,将不会考虑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已对此表达严重关切,敦促以色列停止危险举动,立即实现停火。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暧昧态度——“这基本上取决于以色列”——无疑为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政策提供了某种默许,使得国际社会的制约显得苍白无力。

加沙的命运,正悬于一线。这场“全面占领”的豪赌,不仅是对加沙人民的又一次残酷剥夺,更是对以色列自身未来的透支。历史的教训昭然若揭:坦克可以碾碎混凝土,却碾不碎土地上生长出的国家意志。当“全面占领”从军事计划变为领土现实,以色列暴露的不仅是战略野心,更是对现代国际秩序根基的漠视。和平的棺木上,最后一颗钉子名为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