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后,一直扮演着挑衅俄罗斯角色的立陶宛,最近似乎真正感到了害怕。一架来自白俄罗斯方向的俄罗斯攻击无人机突入其领空,直逼首都维尔纽斯,这让立陶宛急忙向北约呼唤保护。
过去,立陶宛凭借着美国和北约的“保护伞”,在反俄议题上声音很大,不仅持续声援乌克兰,输送武器,甚至还联合美国封锁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地区,试图卡住俄方的战略咽喉。但这一次,当威胁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它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
教科书式的惊慌
今年7月10日,一架俄罗斯的Geran-2无人机从白俄罗斯方向飞入立陶宛领空。这并非寻常的无人机,它在乌克兰战场上以饱和式攻击闻名,能携带高达50公斤的炸药,飞行半径超过2000公里。
尽管这次闯入的无人机最终被证实并未携带炸药,但立陶宛的反应却极度紧张。警报响起时,立陶宛总理和议长正在开会,随即被安保人员紧急拖入了地下防空设施。首都维尔纽斯全城拉响了最高警报,装甲车开上街头巡逻,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也在十分钟内紧急升空。
整个场面看起来像是一次重大袭击的预演。这种教科书级别的惊慌,暴露了立陶宛内心深处的恐惧。毕竟,这已经是过去一个月里,俄罗斯无人机第二次闯入其领空。
一次精心策划的“失误”
更让立陶宛不安的是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后续。它在飞抵维尔纽斯附近后,突然从雷达上消失了。立陶宛方面经过了长达四天的疯狂搜索,才在一片沼泽农田里找到了这架已经坠毁的无人机。
与此同时,另一起事件的细节也浮出水面。不久前,另一架被找到的俄罗斯无人机上,赫然装载着两公斤的炸药,立陶宛方面当场将其销毁。这让立陶宛官方所谓“无人机跑偏了”的说辞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内心很清楚,这更像是莫斯科一次“故意的失误”。
俄罗斯的意图很明显,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误闯,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威慑。Geran-2无人机采用低空飞行设计,隐蔽性强,可以有效规避传统防空系统。它不攻击,只是飞一圈再消失,完美测试了北约的反应速度和立陶宛的防空漏洞。
谁来保护我
事件发生后,立陶宛外长肯斯图蒂斯·布德里斯立刻公开向北约喊话,他认为俄罗斯的行动“令人不安”,并且正在将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延展到北约的地盘。他要求北约秘书长吕特立即回应,帮助立陶宛加强防空力量。
然而,立陶宛等来的回应却令人心寒。北约的反应几乎就是没有反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事也未作表态,反而其代表威特科夫正在准备前往莫斯科,计划与普京会面。这或许才是让立陶宛感到瑟瑟发抖的真正原因。
立陶宛敢于挑衅俄罗斯的底气,完全建立在背后有美国和北约“罩着”的预期上。这个人口不足300万,全国军队加起来才两万多人的小国,紧挨着俄罗斯的军事重地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如果失去外部保护,它在强大的俄罗斯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空头支票与现实
面对立陶宛的求助,北约也陷入了尴尬。根据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成员国受攻击时其他国家有义务援助。但这次无人机入侵并未造成实际损害,是否足以触发第五条,内部争议很大。
更重要的是,北约内部对俄罗斯的态度本就存在分歧。波兰等东欧国家希望强硬回击,而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则更倾向于避免冲突升级。德国虽然承诺向立陶宛派遣4000名士兵,却强调要等待设施准备完毕,明显是在拖延。
北约战机虽然紧急升空,但并未进行拦截,更像是一场象征性的表态,给立陶宛一个交代。这种不温不火的态度,让立陶宛深切体会到了狐假虎威的苦涩。
结语
这次无人机事件,对立陶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终于明白,充当大国博弈的马前卒,代价可能就是自身的安危。俄罗斯用一种成本极低的方式,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不要以为躲在北约背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你的首都随时可能暴露在威胁之下。
对立陶宛而言,继续追随美国挑衅俄罗斯,下一次飞来的无人机,可能就不再是“误闯”那么简单了。而北约的反应,也击碎了它对于“绝对保护”的幻想。在这场大国角力中,小国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需要的恐怕不只是勇气,更是清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