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饭热炒”,“西游”番外篇“炒”出新味道

58     2025-08-20 10:24:24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夏天,因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经典IP又有了新表达。

票房突破1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超《功夫熊猫3》,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观影人次突破2800万,冲进2025年观影人次榜前四……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以来,票房口碑一路走高,屡屡刷新纪录,让无数“打工人”感同身受。

这部被网友称为“西游”番外篇的电影,如何成为国漫的又一匹“黑马”?

自带流量,堪称最“耐改”的经典IP

4个在浪浪山的无名小妖,因不甘心了此一生,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组团西行,踏上一段荒诞离奇、笑泪交织的取经之旅。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讲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故事。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西游记》,在豆瓣的数据库中,《西游记》相关作品有300多部。央视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是老少皆宜的国民电视剧;动画片《大闹天宫》、电影《大话西游》、国产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曾领一时风气之先;火爆全网的“烦死了”等各种“西游”表情包……多少年来,这部传统文学经典与时代、与社会、与各种艺术样式发生不同的精神共振,称得上中国最“耐改”的古典小说。

“在古代,西游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被进行与时俱进的改编的IP。”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坦言,因为“自带流量”,这些年来,太多的文学影视作品在《西游记》这一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再创新,融合了不少时代精神和流行元素,让西游故事有了更新的生命力。

讲好故事,“冷饭热炒”也能尝出新味道

一直以来,国产动画在经典神话IP的改编上屡试不爽,却免不了陷入“炒冷饭”的窠臼。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一级编剧杨劲松看来,《浪浪山小妖怪》拍得很聪明。影片叙事没有夺去孙悟空、唐僧等4人自带的“光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平平无奇、被命运“蹂躏”的小妖怪们,一下子戳中了“打工人”的心,容易引发共鸣。

这部取材自经典传统文学的电影,作出了新的阐释表达,而观众也从中获得了新的认知与体验。正如不少网友评价:“一部孩子看笑、大人看哭的电影。”

“好像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已经“二刷”的影迷陆尧表示,小朋友能看到欢乐冒险,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能共情“打工人”的不易,工作多年的人能想起自己的奋斗过往。

“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这足以证明,只要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冷饭热炒’也能炒得色香味俱全,让人尝出新味道。”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周正说。

经典因创新而鲜活。西游故事的成功改编,核心都在守正创新。

侯印国表示,《浪浪山小妖怪》既保留了取经初心、人性哲思等核心标识,又以现代视角重述成长、协作等命题,融入时代元素、流行表达乃至于科技想象,让传统故事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这种创新不仅拓宽了经典IP的受众边界,更让文化基因在时代土壤中生根,赋予“西游”永恒的生命力。

“创新性补写”,传统IP持续焕发光彩

《浪浪山小妖怪》的火爆,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也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更多启示。

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西游故事有着生生不息的时代生命力,传统文化的焕发光彩,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不能把老物件擦干净供在玻璃柜里,而是要让它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脉搏同频跳动。”侯印国表示,不管是对于生命的思考,还是对于美的感悟,我们仍有太多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记忆与观念,重点在于如何找到联通古今的情感共鸣。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就做到了这一点。从故事看,每一个观众都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从画风看,传统的水墨、写意、粗线条给人一种质朴的国风之美;从表达上看,唢呐、竹笛与电子音效混搭,光影与色彩也更加贴合当下的观众喜好。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表达的形式和边界。”侯印国告诉记者,当文化不再是“过去时”,而成为“进行时”,它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在每一次创新表达中完成生动鲜活的传承。

故事依旧是那个故事,人却不是之前的取经人。这种对传统IP的“创新性补写”,足以证明我们的传统IP从未老去——它就像精神富矿,越挖越深;又像文化根系,越扎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