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空军飞行员退休回乡,依然挺拔如松,村里人纷纷围观

187     2025-08-23 11:23:15

“你还记得飞机上翻筋斗的感觉吗?”

我问老张,看到他站在梯子上刷墙,动作那么麻利,连他自己也像个不知疲倦的年轻人。

岁月对他来说,似乎只是在外面轻轻走了一圈,没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他就是这样,属于那种能用一双手把天和地拉近的人,退役后的飞行员,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上,依旧保持着飞行的节奏。

他把自己从几千米的高空带到了这片土壤深深的田野,听说过“老兵不死”的话吗?

老张能活得比任何人都明白。

他已经飞过了无数蓝天,但他对家的那份热爱,比空中的每一次飞行都要更深刻一些。

那天,我看到他在老屋前搬着梯子,笑着说:“当年在飞机上翻筋斗都不怕,这点高度算什么。”

你能听到他话里的坚定,那是岁月磨不掉的气节,也是他从飞机驾驶舱带回来的一份踏实。

他回来那天,村口的槐树下早已围满了人,拖拉机咯咯响着,箱子在车后乱晃,老张站在车旁,腰板挺得笔直,根本不像那些退休老人,连搬个箱子都得扶着。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在想,这位曾经翱翔天空的“空军飞行员”,为什么要回到这片简朴的土地上,过这样平凡的生活?

老张的回答简单得让人意外:“城市再好,月亮还不如家乡的圆,商场里的菜再全,也没自己种的香。”

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老张不觉得这些普通的事情有什么不好。

甚至在给我讲他的故事时,他依旧是那样热情:“你看这些白菜,自己种的,吃得放心。那时候在部队里,菜地是我负责的,种的黄瓜谁都比不直。”

他用一把锄头翻开的是一片土地,也是他一生的根基。

你可以想象,那个飞行员拿着锄头的模样,肯定不像《黑鹰坠落》里那么惊心动魄,但这份日复一日的辛勤,更像是他人生的重心。

他回到村里,不止是为了种地,也为了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这片他成长的土地上。

他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大明星”。

有时,我看到他坐在院子里,围着一群孩子,讲述那些曾经飞跃云层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星星在空中就像一盏盏灯,照亮了整个夜空。”

他有时也会回答孩子们的天真问题:“张爷爷,您在天上能看到咱村的老槐树吗?”

他摸摸孩子的头:“怎么不能,每次飞过村里,我都会多看两眼,看看咱家的炊烟。”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像在告诉我们,飞得再高,落得再远,终究得回到自己能扎根的地方。

那年冬天,小桥被大水冲垮,孩子们上学要绕远路。

老张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河边,手里拿着铁锹,不顾寒冷,一直到天黑才离开。

他的嘴唇冻得发紫,依旧坚毅地说:“当年在零下三十度修飞机,比这还冷呢。”

我站在一旁,真想对他说:“老张,您是不是忘了您已经退休了?”

但他用那股热情和责任感告诉我,这就是他的一部分——从没有停下过的脚步。

至于他身上那枚褪色的飞行纪念章,我有时好奇,他是否会偶尔抚摸它,想起过去那些翻云覆雨的日子。

可是他似乎从不提过去的辉煌,总是笑着对我说:“那些事已经过去了,能为村里做点事,比那什么勋章都要高兴。”

他总是这样简单、直接,却又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

今年村里评选“最美乡村人”,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投了老张一票。

颁奖时,他穿着那件蓝衬衫,站在台上,眼睛眯成一条缝:“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一个退休的飞行员,能为村里做点事,比当年拿到勋章还高兴。”

台下掌声雷动,几个孩子举着自己折的纸飞机,笑着指向他,飞机上写着:“张爷爷,我也要像您一样,飞得高高的,再回来建设家乡。”

你看,这就是老张,一个飞了三十年飞机的退役军人,一个踏实稳重的农村人,一个用行动感染村里每一个人的故事主角。

他的“英雄”并不在于一纸勋章或那份遥远的飞行任务,而是在这片土地上,每一锄每一米的耕耘,每一次为别人伸出的手,他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