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金融壹账通这家公司,这名字最近在财经圈里刷屏,可不是啥好事,这里头的故事,啧啧,有点抓马,真是比连续剧还耐看一点——亏大了六十亿,董事长高薪离职,还可能直接退市,跟坐过山车似的,看得人一个头两个大,但也忍不住扒一扒,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场波折后面是否还有什么神秘线索。
先问一句,假如你手里有个年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再看自家董事长工资年年六百多万,反手跑路,这么个场面你服不服,别急,我先来解个谜。
金融壹账通,这名号本来听着挺有科技感的,是平安集团搞出来的金融科技标杆吧?结果上市那年风头最劲,价格飙到8港元一股,可惜啊,上市即巅峰,这后面节节下滑,跌得跟做股票的都嫌丢份儿。等到了今年,业绩继去年还在盈利、今年直接亏了7850万,还没算账,现金直接掉到9亿出头,破十亿大关,这种糟心数字,一看就“糖尿病”,而且有点回天乏力。
说白了,这家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揪着裤腰带往后看了,平安高管只好上来接盘,新老董事长高薪交班,这也不是随便换人,还是整个平安集团看出来问题大,决定亲自下场动刀,给科技板块一顿梳理,结果第一刀就砍在金融壹账通头上,你品,你细品,这走向正是“亲妈不忍了”,非得亲自管教一下。
别说,平安也不傻,退市这种事,要做私有化,大伙一开始反应那就是:“啊?都要撤了?”但回头看公告,私有化要约的价格还真挤点泡沫,2月27号那天收市价才1.2港元,来个2.068港元的私有化邀约,直接溢价七成,这在港股市场也算得上给点面子,但和当初发行的5.3港元相比,那也叫惨烈,毕竟高光时刻只在过去。我说,在资本市场没捞着多少荣誉,公司想转型还得先从退场开始,这听着有点反人类,但现实本来就不是完美剧本。
中国市场监督总局也批准了这个私有化计划,条件一一达成,“平安系”果真要全力回收自家资产,省得天天顶着亏损丽人套牌混日子。你想象一下,平安是资深大佬,一看自己造的科技公司没混出来,反正也是自己人,收回来改一改,也许能省点钱。
换着角度想,从资本市场退回来,有时候不是说企业没路走了,而是资本市场没法再给你喝汤了,市场对数字化转型的信心磨没了,公司如果还要转型搞大事业,得先回炉再炼一把。所以这事其实不算稀罕,只是亏这么多、换帅如此频繁、薪酬落差这么大,是不是有种“天秤砸了手”的感觉?
说到薪酬,这里面的门道也挺有意思。新帅陈当阳来了,立马干个三年合同,基础年薪160万人民币,绩效工资啥的还得跟业绩走,合计起来,距离前任沈崇锋的690万年薪,简直天壤之别。咱算算,叶望春那一任,也是五百万起步,到沈崇锋直接七百万一年的玩法,特别是公司持续巨亏,这场面搁哪不让股东心头一紧?而陈当阳呢,一看就是“多劳少得型”,160万,这在金融圈高管里基本是省吃俭用的级别,任务一堆,又是业绩要掉头,又得裁成本,简直给自己加难度。
公司在半年报里直接讲了,“严格成本控制就是必须”,你要扭亏为盈,不先把管理岗位的工资拉下来,那就扯淡了。这一套人事调动,从开年总经理到技术官到财务官,核心管理层全体大换血,是不是有种“换了个班子,换命也要换个精神气”?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烧的就是人力成本。
但你别以为高管省点钱就能一下子起死回生,问题扎根深了,得玩命拆解才行。
再扒拉数字,看看公司这六年下来,是不是真把亏损“写进家谱”了。2019到2024,营收本来也够看,动辄几十亿一年,但亏损却跟阴影一样不离,累计一共六十亿的大窟窿,谁顶得住?你看,2021年营收还能拉到44亿,到今年只剩22亿,这营收掉了跨度还真不小。客户数也断崖式下降,优质+客户从两百多家减到两百家不到,这新客户哪里找得到?而且,几大业务模块,不管是交易、获客服务、风险管理、云服务,呈现全线下滑,有的边际跌幅近百分之百,简直“大将军都落马”。
说起来,沈崇锋空降那会儿,公司还寄希望于他带着商业软件与云业务突围,但现实是,天花板太低,左侧大树没发芽,右侧泥地里摔脚,这种“技术+管理双驱动”的愿景,怎么觉得像是掉进了泥潭?亏损收窄些许,但也靠裁员、业务剥离和资产抛售得出来的数字,小修小补,难过大关。今年还继续亏着,基本是“止血不治病”那种效果。而这点亏损还没跟薪酬挂钩呢,七百万一年还真不如请个健身教练得点健康数值。
回过头,你发现始终有个魔咒压着这家公司,就是对母公司平安的依赖。收入里头有六成来自平安这大家长,不管陆金所还是其它子公司,都像给自家养孩子。16年,平安贡献的收入占比还算温柔,40%出头,但到2023年干脆飙到57%,“养家吃饭”模式大幅升级,外面市场一点涨劲都没。你说这叫“背靠大树好乘凉”,也叫“你不努力,我就没新风景”。但市场对这种关系早就议论纷纷,质疑有说搞财务造假,也有说靠母公司做营收做业绩,但金融壹账通自己跑出来澄清,怕舆情更烫嘴。
然并卵,这种输血模式目前还在进行,只是力度逐年在衰减。最新三年关联交易的额度从22亿到23亿上下浮动,跟前两年相比是下降了点,这下营收压力不大吗?指望第三方客户,海外市场能眉头一挑,简直就是拼了命。
说到海外出海,这也是近年金融科技圈的热潮。金融壹账通把产品推到东南亚、中东、非洲,号称已经扩展到20个国家和地区,但仔细掂量,这点国际业务还撑不起庞大的体量,数字看着多,真能改变业绩?还要打个问号。这个时候,陈当阳能把中信、蚂蚁的技术搬过来可能多少有点想法,但也不能指望一下子变回巅峰龙头,毕竟海外市场门槛高,谁都想当世界金融科技一哥,压力没轻的。
业务缩紧才是最大痛点。你看今年,研发开支从4亿元砍到1.2亿,这相当于关了一半灯,行政开支也往下裁。更狠的是把核心云业务直接断臂求生,一刀砍掉,减少运营成本,没办法,客户都不采购了,靠起不来规模经济,三十几亿营收时云业务占了接近1/3,如今彻底“扬了”,剩下的主要搞获客服务、运营维护,云服务变成“偶尔再来点”那种配角。这也意味着,靠海外和第三方业务成长,压力大到没朋友。
话说回来,这公司从当年头顶光环的科技新星,变到如今步步维艰,还真是“命运百转千回,人间无常”。管理层一轮轮大换血,技术派还是得靠业绩说话,但对于陈当阳这种技术背景+管理经验的组合,他到底能不能带公司破局?谁都不好随口一断,但起码成本控制算是有点见效。
公司还宣布接入AI大模型DeepSeek,这大概也是市场新希望。但现实是,技术突破短期未必等于盈利增长,市面上AI概念一拨拨热炒,能否落地变现,还需要时间验证。
所以总结下来,金融壹账通这场波折其实就是中国很多大公司面对转型阵痛的缩影。资本市场只认业绩,靠母公司输血不是长久之道,技术投入收效慢,外部竞争强得离谱,裁员减薪也未必能让企业迅速回血。大佬们只好一边严控成本,一边疯狂寻找新增长点,日子怎么过都是左手拍右手,自嘲一把,“少挣钱多干活”,不丢人,丢的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幻觉。
看完这场戏,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陈当阳,面对这样的“烫手山芋”,你会怎么破局,能不能带着金融壹账通熬过寒冬,打开新局?欢迎来聊聊你对中国科技公司转型困局有什么新鲜解法,说不定下一个救世主就是你~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