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曙光似乎又一次被浓厚的战火硝烟所遮蔽。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于首尔罕见地向俄乌双方发出“两周内必须会晤”的强硬通牒,坦言冲突解决难度远超预期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升级,让所有外交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地时间8月23日深夜,普京一声令下,俄军在三个方向同时发动猛攻,仅一天之内就拿下了顿涅茨克地区的两个战略要地。这次行动的导火索,并非来自战场,而是一句来自基辅的外交表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拒绝中国成为战后安全保障国。这一决定,瞬间点燃了多方博弈的炸药桶。
枪杆子里出筹码
特朗普在外交峰会上释放的“加速和谈”信号,非但没能给战场降温,反而成了双方加码的冲锋号。峰会话音刚落,俄军就迅速集结超过十万兵力,对乌控重镇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发起了猛烈攻势,一度迫使乌军的第聂伯罗作战集团退守二线阵地,红军城也被纳入俄军的远程火力打击范围。
俄军的战术清晰而致命。南线玩起了高机动性的“掏窝战术”,以穿插迂回的方式切割乌军防线;北线则采用“钝刀慢割”的策略,通过蚕食阵地、远程炮击和持续骚扰,稳步向前推进。为了配合地面行动,近600架无人机和40枚高超音速导弹呼啸而至,对乌克兰多地展开大规模空袭,连一些美资企业也未能幸免。
面对俄军的雷霆攻势,乌克兰并未坐以待毙。在正面战场竭力抵抗的同时,乌军玩起了多元化的非对称作战。跨境袭扰、打击俄境内能源管线、无人机集群蜂群式攻击,这些战术给俄军的火力网带来了严峻挑战。更引人注目的是,乌克兰甚至部署了机器人部队、无人战车与FPV自杀式穿越机协同作战,试图用技术和策略来弥补兵源的不足。
战场上的每一次炮击,每一次推进,都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为谈判桌上增加的筹码。双方都在有限的窗口期内,试图通过武力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这让特朗普的和平呼吁显得格外无力。
一场踢开中国的“和平”游戏
战场之外,外交牌桌上的交锋同样激烈。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峰会上抛出了一套以领土为核心的和平方案:要求乌军撤出顿巴斯,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冻结战线”,并归还哈尔科夫与苏梅地区约440平方公里的土地。
方案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提议建立一个由中美俄三方组成的监督框架,并点名希望由中国担任安全保障国和公正仲裁方。这背后是俄方清晰的战略意图:通过实控土地的合法化,削弱乌克兰的经济潜力,同时引入中国来平衡美欧影响力,最终阻断北约东扩,确立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新东欧秩序。
然而,泽连斯基对此的回应是断然拒绝,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角色。他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中国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和2022年战争初期都未阻止俄罗斯,甚至还向俄方提供了无人机零部件。
但这番说辞显然经不起推敲。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乌克兰军队自己就在大量使用贴着别家牌子的中国产大疆无人机,其核心的芯片和电池都源自中国。更何况,从2022年到2024年,中乌贸易额超过222亿美元,中国是乌克兰农产品的最大买家之一。
这番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宣誓,更像是在向美欧“催账”:你们承诺要保障我的安全,现在就该出人出钱出弹药了。拒绝中国,就是告诉西方世界,我只认你们,别让第三方来分一杯羹。这种姿态背后,是泽连斯基对战后重建和安全保障的深深忧虑。
30国大合唱跑调现场
泽连斯基选择将宝完全押在西方身上,可这个所谓的“30国联盟”真的靠谱吗?表面上看,联合国安理会紧急磋商,欧盟外长连夜开会,北约秘书长措辞强硬,声势浩大。但仔细一瞧,这个临时拼凑的合唱团,早已是各唱各的调。
美国嘴上说着可以提供空中保护,但明确表示绝不派遣地面部队,典型的“出嘴不出力”。法国倒是更激进,倾向于直接派兵进驻乌克兰,可谁来指挥?意大利副总理直接公开嘲讽法国,喊话马克龙“自己戴上头盔去打俄军”,两国为此甚至闹起了外交风波。德国则始终犹豫不决,生怕过度刺激俄罗斯。
这样一个内部矛盾重重、连统一指挥都成问题的联盟,如何能给乌克兰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更糟糕的是,欧洲在安全上长期依赖美国,缺乏战略自主性,经济和政治也难以摆脱华盛顿的控制。分裂的联盟,根本无法应对一个统一的对手。
这种分裂的直接后果已经显现:美国承诺的60亿美元军援被国会卡住,欧洲的军火交付量也在下降,基辅街头甚至开始出现反泽连斯基的抗议者。战场的压力,正越来越沉重地压在乌克兰自己肩上。
结语
面对泽连斯基的拒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十分沉稳:“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一贯光明磊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言下之意,这口锅我们不背。中国早已规定无人机出口不得用于军事目的,也一直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始终没有选边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