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看似两国交锋,实则被拖垮的却是他国!

131     2025-07-10 15:56:22

俄乌战争三年烽烟未尽,一场看似主角是炮火与制裁的冲突,却呈现出怪诞的景象:那个被层层围堵的俄罗斯,经济居然没垮。倒是那个积极挥舞援助大旗的英国,自己先喘不过气来。冲突伊始,西方祭出史上最狠制裁,冻结资产,卡能源,断SWIFT,招招直指俄罗斯命脉,想着一击致命,逼莫斯科停下战车。谁知,普京的俄罗斯展现出一种反向的韧性。

他们迅速掉头,将石油天然气卖给东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仗着高油价,即使出口量稍有波动,钱袋子也算稳住了大半。在国内,莫斯科则靠着近乎蛮横的资本管制和一度飙到21%的天价基准利率,愣是把卢布和股市给按住了。

强力部门和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把战争描绘成事关存亡的卫国战,把经济困难赖给西方,硬生生压住了内部的不满声音。于是,哪怕经济增长只有可怜的1.4%,通胀率冲到7.1%,也没能在俄罗斯国内引发大规模动荡。

可怜的英国,本就被脱欧和疫情折腾得元气大伤。没想到,俄乌战争引爆的全球能源和食品涨价,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英国通胀率在4%高位盘旋,远超央行2%的目标。经济更是寒意阵阵,一季度微弱增长0.7%后,4月份竟然掉头向下缩水了0.3%。

企业破产率持续攀升,普通家庭生活成本像坐火箭一样往上窜。铁路工人、医护人员、教师……多个行业的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都在喊日子没法过了,要求涨薪!与此同时,积极援乌的英国政府,真金白银往外掏了超过100亿英镑。这笔钱,要么是花老底子,要么是靠借,让本已紧张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

面对汹涌的罢工潮,政府却只能哭穷:财政枯竭,实在没钱。这就让援助乌克兰这事儿变得越来越尴尬。道义上支持,可现实是自家日子越过越紧,民众对政府掏钱援乌的态度也开始分化,支持声中夹杂了不满和质疑。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模式在进行一场残酷的耐力比拼。俄罗斯是资源型经济体,能源出口就是它的硬通货,打仗再烧钱,起码有持续的血源。加上它那套威权体制,能通过洗脑宣传和高压,把战争塑造成民族存亡大业,把经济困难赖给外部,哪怕民众有怨言,也能被压下去,社会稳定还能勉强维持。

反观英国,一个开放的金融服务业国家,没有资源出口来对冲战争带来的损失,还得为全球能源涨价直接买单。民主体制也意味着它不能像俄罗斯那样无视民意,老百姓日子难过跳脚,政府就得想办法。援助乌克兰消耗的是财政,难以快速补充。说白了,俄罗斯消耗的是能卖钱的资源和外汇,而英国消耗的是自己的财政储备和借贷能力,而且要直接面对内部的社会矛盾。

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差异,确实让俄罗斯在打持久战这件事上,占据了某种不对称的优势。而战场上的胶着,恰恰是这场耐力赛最直接的催化剂。战争早已过了速战速决的阶段。俄军攻基辅失利后,把重心转向乌东和乌南,战线犬牙交错,你来我往三年,谁也吃不掉谁。

到现在,俄罗斯大概控制着乌克兰约18.8%的地盘。俄军试图巩固既得利益,乌军则依靠西方援助的无人机和远程导弹,时不时对俄罗斯后方来几下狠的。但决定性的胜利,双方都还没看到边,战争只能继续像个无底洞。这场没完没了的消耗战,把乌克兰的命运牢牢绑在了外部援助上。援助一旦缩水,防线崩溃的风险就陡增。这就把英国这样的援助者,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死胡同里。

继续援助吧,国内经济民生压力不堪重负。停止援助吧,前期的投入全打了水漂,还得面对一个可能吞并更多乌克兰领土、重塑欧洲安全格局的俄罗斯。哪个选项都让人头疼。其实这场冲突的根子,就深埋在大国博弈的土壤里。2014年克里米亚那出,只是拉开了序幕。乌克兰多年来一心想往北约和欧盟靠,在俄罗斯看来,简直是西方步步紧逼,已经刀架到家门口了。

所以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以保护俄语人口和“去军事化”为名发动的入侵,与其说是俄乌两国的冲突,不如说是俄罗斯对后苏联时代势力范围的一次强硬宣示,是对西方主导了三十年的国际秩序的公开叫板。

这场战争的涟漪效应,早已冲出欧洲,搅动了全球这盘大棋。制裁和冲突,让全球供应链被迫重新洗牌,推高了几乎所有商品的成本。能源和粮食价格像坐过山车,不仅折腾得欧洲够呛,也可能随时引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危机,火药味十足。与此同时,一个清晰的阵营分野正在形成: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铁了,非西方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声音悄然变大。

而西方阵营内部,日子也不好过。经济下行,谁该出钱出力援助乌克兰、谁又该少出点儿,各种负担分配不均的问题冒头,凝聚力正经受着严峻考验。英国的困境,正是西方阵营内部矛盾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了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政府被迫增加国防开支,但这笔钱,往往就要挤压医疗、教育、基建等民生投入。

于是,国内的罢工潮和抗议声,不仅仅是经济诉求,更是对政府施政优先项的直接质问:到底是要优先支持乌克兰,还是优先保障自家老百姓的生活?在支持国际盟友的责任和维护国内稳定之间,那个平衡点,是越来越难找到,甚至找不到了。战争还在继续,嘴上都喊着和平,但谁都知道,以目前双方的条件,谈判成功的希望渺茫。俄罗斯咬死不放基辅承认现状、放弃军事中立的要求,这对乌克兰来说,跟投降没两样。

在这场看不到头的消耗战里,胜利和失败的定义已经模糊。或许,真正的胜负手,已不再是谁攻下哪个城市、歼灭多少人,而在于谁的家底儿更厚,谁的社会结构更能撑得住,更能熬过这无尽的流血和消耗。答案还在第聂伯河弥漫的硝烟里,谁也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