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7月底的北京东城区,一家没有堂食、不挂招牌的门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玻璃墙内,机械臂上下翻飞,几个“厨师”装盘的手速堪比流水线工人。
这是京东自营外卖品牌“七鲜小厨”的首家门店,开业两天就卖出800多单,直接把周边餐馆的外卖单量砍掉三成。
从“送家电”到“送盒饭”,京东这步棋怎么想的?
要说京东做外卖这事,网友早就猜了个七七八八。
毕竟去年美团闪购靠卖手机壳、充电宝抢了京东40%的3C订单,这账当然得算回来。
但谁也没想到,京东这次玩得这么硬核:不是简单开个外卖平台抽成,而是直接下场当大厨。
“七鲜小厨”这盘棋,说白了就是京东的“供应链升级计划”。
过去京东靠家电起家,仓库里堆的是冰箱彩电,现在要往里塞青菜萝卜。
刘强东在内部会上说得直白:
“卖饭菜不赚钱,赚的是背后生鲜供应链的钱。”
这话听着像绕口令,但道理简单:
你点个20块的盖饭,京东可能只赚5毛,但背后带动的蔬菜基地订单、冷链物流网络,才是真金白银的生意。
现炒现送+机器人炒菜,真能吃得上?
开业第一天,笔者蹲在“七鲜小厨”后厨看了半小时。
玻璃墙外,机械臂像跳舞似的翻炒着铁锅,墙内厨师负责装盘递餐。
菜单上盖饭、意面、小炒二十来块,折后普遍在15元以内。
现场有位穿格子衫的大哥边吃边感慨:“这价格,跟公司食堂差不多,但比食堂干净多了。”
但新鲜劲儿一过,问题也来了。
有用户吐槽:“昨天点的辣椒炒肉,肉片薄得跟纸似的,配菜倒是挺多。”
也有骑手抱怨:“高峰期等半小时取餐,超时赔付从免单改成4元券,这不等于变相涨价么?”
更关键的是,机器人炒菜到底算不算“真手艺”?
有厨师私下嘀咕:“机器控火没那么灵活,青椒土豆丝炒糊了两锅。”
商家:你既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
京东这招“亲自下场”最在意的,其实是餐饮商家。
今年5月京东外卖刚上线时,信誓旦旦说要“0佣金扶持商家”,结果转头就搞自营厨房。
北京簋街一家老字号餐馆老板吐槽:
“前脚刚签完入驻协议,后脚你们自己开起外卖店,我们算啥?”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京东想掌握定价权。
就像当年做电商时,京东自营和第三方商家共用一个平台,但核心资源永远向自营倾斜。
现在“七鲜小厨”号称要开1万家店,明摆着要和第三方商家抢市场。
有餐饮业者私下说:“他们给厨师开100万保底分成,可真要火了,品牌溢价全归京东,我们连配方都得交出去。”
成本算盘打得响,但账本真能平吗?
京东给“七鲜小厨”算的账看着漂亮:
3年投入百亿开1万家店,每家店日销500单就能回本。
但现实是,北京首店单店日销800单,背后是200平的厨房、20个员工、5台炒菜机器人。
算下来每家店初始投入至少120万,比传统外卖店贵一半。
更头疼的是口味标准化问题。
川菜师傅做回锅肉讲究“锅气”,机器翻炒的火候差1秒,味道天差地别。
京东虽然找来费大厨等品牌合作,但把这些招牌菜拆解成“标准化流程”,难度不亚于让机器人写书法。
有参与研发的厨师透露:
“辣椒炒肉的配方改了7版,现在还是有顾客说少了锅气。”
消费者买账吗?便宜没好货的魔咒能破吗?
开业头几天,年轻人为尝鲜排长队,但真金白银买单时,矛盾就暴露了。
25岁的白领小张吐槽:“15块的牛肉饭,牛肉只有6片,还是冻肉切 的。”
做餐饮10年的老王算过账:
“现炒牛肉饭成本至少12块,京东卖15块,得靠供应链压价。
等补贴退坡,这价格能撑多久?”
但京东也有自己的算盘。
通过“七鲜小厨”反向整合上游供应链,云南的辣椒、东北的大米直接进净菜工厂,中间商赚差价的空间被压缩了。
有供应商透露:“给京东供货的辣椒必须按克称重,损耗超过3%直接退货。”
这种“极致性价比”,说白了就是把餐饮业的利润,让渡给上游农业。
美团急不急?外卖江湖格局会变吗?
美团那边倒是挺淡定。
他们刚推出的“浣熊食堂”走的是轻资产路线,找商场租个档口,给中小商家提供“拎包入驻”。
虽然客单价比京东贵5块,但 胜在品类丰富:重庆火锅、广东早茶、新疆大盘鸡全都能做。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
“京东是想用‘工厂模式’做标准化餐饮,美团则是搭建‘菜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
两种模式就像盒饭和大排档,短期难分高下。”
但京东的搅局确实动了美团的奶酪。
过去外卖平台抽成20%是常态,现在京东喊出“净利润不超5%”,直接把行业利润率压到地板上。
美团被迫回应:“去年外卖利润率4%,京东这说法不科学。”
这话听着像吵架,实则是行业洗牌的前兆:
当外卖变成微利行业,小平台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淘汰。
未来会怎样?三道坎儿得迈过去
要让“七鲜小厨”真正站稳脚跟,京东得过三道关:
1. 口味关:机器炒菜的标准化和手工炒菜的烟火气,怎么平衡?
现在用户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新鲜,有人怀念街边小店的味道。
2. 成本关:重资产模式下,单店回本周期至少2年。
要是扩张速度跟不上,供应链优势反而会变成拖累。
3. 信任关:既要当平台又要当商户,商家难免担心“数据被偷”。
京东得拿出实招,比如开放后厨数据给合作商家,让双方利益绑定更深。
说到底,京东这盘棋下得够狠,但也够冒险。
把餐饮业当制造业来改造,这条路前有麦当劳试过,后有瑞幸抄作业。
但外卖这碗饭,真能做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品吗?
或许就像网友说的:“再智能的机器人,也炒不出妈妈的味道。”
但对打工人来说,只要吃得饱、吃得干净、吃得起,这顿盒饭,倒也不妨试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