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官写文痛骂毛主席,却被毛主席赞扬:全军转载,奇文共赏

165     2025-08-05 14:40:56

1946年,《奋斗日报》刊登了一封题为《致毛主席的公开信》的文章,内容通篇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攻击和污蔑。这篇文章见报后,在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和周恩来神色自若,而其他领导人则难掩怒气,朱德更是一气之下将报纸甩在地上,还作势要踩几脚。

在众人情绪激愤之际,毛主席却止住了朱德的举动,笑着说道:“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文笔、内容无不出色!我建议,全军都应该转发,让大家看看。”

这封公开信发表时,距离《双十协定》的签署仅过去不足一年,蒋介石却已彻底撕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全面军事进攻,宣告了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对于国民党单方面毁约发动战争,毛主席早有预感,也提前作出了相应部署。

战争初期,国民党并未取得明显优势。绥东战役中,聂荣臻与贺龙联合包围了大同。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立即命令傅作义这位黄埔军校一期生、他的亲信干将从华北驰援大同。傅作义并未直接救援,而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终令我军被迫撤退。虽然国民党得以解围,但这一战双方都付出不小代价,难说谁真正大获全胜。

面对局势,我军决定暂时后撤,避其锋芒。傅作义借此大做文章,命机要秘书阎又文撰写一封“讨伐”毛主席的公开信,欲借此激励国民党士气,打击解放军。

阎又文此时愁眉难展。因为,表面上作为傅作义的亲信,他其实早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身为“卧底”,亲手撰写攻击自己信仰的文章,这无异于自我否定。阎又文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周恩来。经过毛主席与周恩来商议,他们意外地鼓励阎又文将文章写得更加激烈,措辞越“狠”越好。

因此,1946年9月,《奋斗日报》上刊登了这篇带有极端贬低和侮辱色彩的《致毛主席公开信》。文章中不仅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丑化到底,连广大解放军指战员也受尽诋毁。这篇文章传到南京,蒋介石极为欣赏,并亲自安排国民党所办的《中央日报》予以转载,广泛传播在各自的控制区。

这份报纸一送达解放区,会议室内气氛骤然凝重,只有毛主席和周恩来依旧镇定自若。朱德依然按捺不住怒气,将报纸扔在地上,险些踩踏。毛主席却再次制止,带着微笑对大家说:“我觉得这封信内容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正确,不妨让《解放日报》也转载一下,让全体官兵看看。”看到诸位眼中疑惑的目光,毛主席与周恩来相视,似有深意。

出乎蒋介石与傅作义预料的是,这番批判文宣不但未能削弱解放军士气,反而使广大官兵愤怒不已,士气因此高涨。愤懑转化为斗志,投入到战场之上,无形中增强了解放军的战斗力。事后,连朱德都称赞道:“这一招激将法妙极了!”

阎又文因撰写攻击性文章而背负骂名,外界并不知他深藏的身份。他只得默默忍受外界的非议,不便分辩。

阎又文原籍山西,恰巧与傅作义是同乡。少时天资聪颖,成绩优异,考入山西政法大学。毕业在即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他投身延安,志在报国。当时,国共两党由于“西安事变”实现了合作,党组织选派一些青年才俊支援傅作义。阎又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傅作义幕下。因同乡身份,又才华横溢,不久便被傅作义重用,而傅却未料到他1938年便已加入中共。

凭借优越的文笔和才干,阎又文一步步进入傅作义身边,最终晋升为最得力的秘书。北平和平解放时,他的作用更为突出,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在全国形势日益恶化,败局已不可逆转。淮海战役之后,蒋介石对华北局势忧心忡忡,亲往北平与傅作义共商对策,透露出只能“坚守或撤退”两种选择。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死守北平,却未知道讨论的已被阎又文及时传递给毛主席。

很快,解放军将北平团团包围。傅作义处于两难境地:死守恐怕城毁人亡,弃城则恐自此失去依靠。关键时刻,阎又文向傅作义劝说道:“将军,您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和谈。”傅作义听后愣住,难以置信地追问:“和谈?怎么谈呢?”阎又文继续劝解:“若与共产党决一死战,北平城和城内文物都难以保全,将军将成为众矢之的。而若仓皇撤退,蒋先生那边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一番话,让傅作义陷入沉思。他清楚,一旦失守北平,后果不堪设想;但背叛国民党,又难以当机立断。

随着时局愈发紧迫,傅作义终下决心。他私下召见阎又文:“你安排一下,去跟共产党接洽,表达我的意思。”阎又文得令后立刻联络中共,促成双方会面。多轮谈判后,傅作义最终接受北平和平解放的条件。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在协议上签字,同日,其指挥的25万大军全部撤离北平。北平得以和平解放,无论阎又文还是傅作义,都为民族独立与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毛主席所说:“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大功,就是国家的功臣。”党和国家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