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亿,友情价?说出来你敢信,黄百鸣差点直接原地灵魂出窍。那年他琢磨着拍《叶问》,还没组局,李连杰这“先手一刀”,直接把他钱包剖成两半。你以为娱乐圈的人都谈情怀?现实比麻辣烫还烫嘴。制片人和演员坐一桌,桌上没筷子,只有算盘。李连杰那张脸当时应该挺平静,心想:我就是市场价,别拿感情说事儿。
说来也怪,李连杰的身价那会儿的确不含糊——前一年刚凭《投名状》干了3.1亿票房,国内大银幕上他的名字比“王者荣耀”还吸粉。1个亿的片酬,真不是玩笑。友情价三个字挂嘴边,黄百鸣一听,嘴角抽两下,心里估计已经把“友情”这词儿划掉一遍了。娱乐圈讲情义?讲究的是谁能让票房翻番。李连杰懂,黄百鸣也懂,观众比谁都懂。
成龙登场,3000万片酬,还要30%票房分红。你看着像是给了个台阶,其实是明晃晃的“你有本事就来赌”。成龙的算盘比谁都精,票房分红玩得溜。他出场自带流量,票房飘红,片方分分钟就得给他让利。黄百鸣要是再精明点,估计得自己先算一遍:这买卖,赚是赚,但要是扑了,裤衩都得搭进去。
甄子丹那会儿,估计连夜宵都没心情点。前有李连杰、成龙两座大山,后有新生代演员追着跑,他在片场属于“边角料”。但偏偏这时候,他敢接300万的片酬,不带犹豫。不是他不想多赚点,而是清楚机会来一回,错过就真成“泥潭摆烂”。你说他是“捡漏”?甄子丹自己都笑不出来。那几个月,他不是在练咏春就是琢磨叶问的神韵,晚上失眠也不敢多喝水,生怕第二天浮肿影响镜头。
《叶问》上映,票房蹿上去,甄子丹跟着飞。那些年李连杰和成龙还稳坐江湖,甄子丹一夜成名,片酬跟着高到让人眼红。谁还记得他当年300万的“友情价”?你以为他后来就不现实了?别闹了,谁愿意一辈子做“白菜价”?机会来了,当然要涨价。这种事,球场明星、娱乐圈流量、直播带货头部主播,哪一个不是同款剧本。
想起姚明进NBA那会儿,签个1800万美金合同,媒体还说他便宜。两年后,联盟门面,薪水翻倍。市场认的是实力,不是眼泪。娱乐圈更直白,票房就是命。吴京当年拍《战狼》,预算不够自己贴钱,票房一爆,转身成“吸金体质”,谁还记得他为配角跑过多少龙套?
说回李连杰和成龙的价码,网上热闹非凡。有人说他们太狠,有人说制片人太天真。其实哪有谁真亏,市场就是一口锅,谁有实力谁吃肉。友情价?那是你还没进圈。票房和流量才是硬道理,情怀这种调料,搁多了只会腻。甄子丹那300万,是被低谷打出来的觉悟。成龙和李连杰的天价,是被市场捧出来的底气。
娱乐圈没那么多童话。你见过哪家综艺节目请头部明星来的时候,还真靠友情?都是在预算表里一行一行扣出来的。直播带货动辄几百万坑位费,粉丝感动得两眼汪汪,殊不知后面广告主在算ROI。网友像放大镜,盯着别人家芝麻,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这年头,“友情”二字得加价。连网络热搜都能明码标价,你还真相信友情?
如果当年《叶问》真请了李连杰、成龙会怎样?可能更火,可能崩盘。没人知道,娱乐圈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甄子丹的叶问成了经典,观众买账,不是因为他便宜,是因为他把一个人的隐忍和倔强演出来了。你以为这是运气?更像是熬出来的底气。
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在功夫片。体育圈、综艺、直播,谁不是从底薪熬到天价?机会和流量都是一阵风,能不能抓住,拼的是心气和命数。市场就是这么现实,错过了今天,明天就排不上号。
你说友情价到底值几个钱?真有那种“友情价”,估计也只有在朋友圈发红包的时候才能见着。娱乐圈、体育圈、直播圈,永远都是那点事儿。谁都想做主角,谁都想要流量。有人靠天赋,有人靠熬夜,有人靠一口气,反正都得拼到底。
说了这么多,轮到你了。要是你是黄百鸣,李连杰开1个亿,成龙要分红,你还敢拍《叶问》吗?你觉得甄子丹的翻身,是运气还是命?留言区见,咱们唠唠这娱乐圈的规矩,到底是人情戏还是算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