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子求职拒绝单休遭羞辱 招聘方称“漂亮就天天休”引众怒

70     2025-08-19 21:33:46

求职女子只因拒绝单休,就被招聘方甩下一句“你要是漂亮,我让你天天休息”,外加一句“活该找不到工作”,那种刺耳的轻蔑隔着屏幕都能感到脸在发烫。

8月的佛山闷热潮湿,空气里带着未散的雨味。

小陈(化名)坐在家里,盯着鱼泡APP上的对话框,手指一遍遍划过那些让她反胃的字眼。

她只是很直接地说,“单休受不了,现在工作是双休,没必要找份单休折磨自己。”

对方先是“开价”——如果你漂亮,就天天休——像是在开一场带侮辱意味的玩笑,然后话锋一转,“活该找不到工作”“只配跪在办公室”。

这种对话截图一旦贴到网上,很快就炸开了。

人们的愤怒几乎是同步涌上来,有人说太过分,有人说职场歧视从来不只是性别,还有更赤裸的轻视与侮辱。

那天晚上,小陈翻来覆去睡不着,反复想着自己是不是该回击,可又觉得这种回应本身已经不配浪费更多力气。

第二天,她把聊天记录贴到社交平台,并明确点出了公司所在——佛山南海区一家服饰店。

她联系了平台客服投诉,对方说会处理。

等了一天,结果只是告知涉事企业账号因违规被冻结,但无法永久封禁。

小陈心里发凉——这意味着哪怕今天停了,明天或许换个马甲还会回来继续招人。

她没报警,因为担心线下对质风险,不想让事情变成消耗自己的拉锯战。

她说:“我发出来是为了提醒别人,找工作要避开这样的公司。”

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

就在前段时间,慈溪国资中心招聘案引发争议——多岗位要求本地户籍,外地人直接被拒。

法院虽然判了属地要求并非主观恶意,但舆论依旧在发问:户籍、学历、性别,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门槛”,到底挡掉了多少本该拥有机会的人?

数据摆在那儿:中国青年报社调查1333名应届毕业生,64.9%的人说遇到过求职歧视。

专科生更惨,73.2%的人说碰到过;学历越高,比例下降,但依旧有人中招——博士生也有28.6%。

最常见的是第一学历歧视,其次是学历水平和性别歧视。

小陈这次经历,就是性别和外貌歧视的叠加。

那句“你漂亮就天天休”,表面像是调侃,实质上是在否定一个人凭能力换取合理待遇的权利。

它隐含着一种冷漠的职场逻辑——把外貌作为谈条件的筹码,把女性劳动者看作可以被标签化的对象。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一位女同事的遭遇。

她应聘某外企,面试官在问完专业问题后,忽然笑着说:“你这条件,嫁人就好了,干嘛这么拼。”

当时她笑着敷衍过去,回来后却在洗手间掉眼泪。

那笑容背后,其实是压低她作为职业女性价值的轻慢。

而职场歧视的案例不止停留在言语层面。

比如2022年的小李,因为肝功能不全,被公司要求出具无传染性证明,还强制休病假,最后通过法院才拿回工资差额和经济补偿金3.8万余元。

又比如小刘,刚入职发现怀孕,就被公司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解雇,二审法院维持了继续履行合同的判决。

这些案例证明,不论是基于健康、性别还是户籍的限制,一旦被无理地摆上台面,就会变成赤裸的歧视。

问题是,大部分人可能没精力每一次都去打官司。

就像小陈,她更现实的考虑是避免风险和二次伤害。

可是,如果所有人都沉默,这类言行就会像霉菌一样蔓延,成为职场的灰色空气——看不见,闻得出,却没人去清理。

我想,平台的责任不该止于“冻结账号”。

因为网络时代的招聘信息更新得太快,换个名字、换个账号,就能卷土重来。

倘若处罚和记录机制不足,所谓的“冻结”只是形式。

也许有人会说,小陈不过是碰上了个嘴碎的招聘人员,不必当真。

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必当真”的瞬间,一点点累积成求职者心里的阴影,让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够好,才会被这样对待。

而我们真正该当真的,是这样的偏见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久。

它可能源自落后的用人观念,也可能和一些行业本身的性别比例、管理习惯有关。

但不管原因是什么,都不该成为正常化的理由。

小陈的帖子已经被转发了上千次,有人留言“姐妹,这种公司别去”,也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人因为长相被问能不能“配合形象宣传”,有人因为身高被暗示“可能不够气场”,甚至有人因为口音被质疑“能不能和客户好好沟通”。

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一个让人心寒的现实:招聘从来不只是看简历上的能力。

或许我们无法消灭歧视,但至少能在一次次曝光和讨论中,让它变得不那么隐蔽,让那些说出“你漂亮就天天休”的人明白,这样的话不是幽默,是职场里的毒。

而对于求职者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记住——拒绝接受不尊重,不是矫情,而是守住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