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成都车展?这事听着就像是夏夜里熄了灯的繁华街道,有点不习惯吧。
说起车展,很多人脑海里的画面无非就是——品牌扎堆,各路媒体摩拳擦掌,豪车和新车扎堆出镜,现场人头攒动,热闹得能把咖啡杯震掉地板。
但今年这成都车展,不得不说,现象级的“熬夜追剧式”热度没了,反而像是“幽灵车站”,连空气都透着点清冷,下面咱们聊聊这是怎么炼成的。
你说之前成都车展,还真是吸引眼球的大节日。
没开幕前,媒体朋友圈就开始神神秘秘“抢摊位”,各种品牌高管也预热得比直播卖货还卖力。
豪华品牌往往一排排亮相,合资厂商也不落人后,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市面爆款,都能在这里现身,堪比汽车界的“世界杯”。
但今年,打脸来的太突然,这个成都车展安静得像是年终商品清仓特卖会,连门口都鲜有人气。
根据孙少军的数据瞅瞅,25个主流品牌直接选择了“缺席”,你没看错,是缺席。
而这些品牌里,有一部分可是豪车界的门面担当。
咱说成都这地儿,豪华车消费简直是加满油踩到底。
西南买豪车,成都是必选项。
按理说,这些品牌怎么能不来呢?
但偏偏今年就是没来,仿佛车展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估计有不少圈内人都发了朋友圈:今年车展不去也没啥亏,大厂既然不来,蹲在办公室也能喝咖啡了。
有人说,是不是因为经济压力大,大家都缩减开支?
这话听着靠谱。
行情摆在这,车卖得没想象中火爆,投几千万到展会里,成本收不回来,品牌方自然心里盘算,这摊子划不来。
有的合资品牌直接把“没有必要”挂在嘴边,说那点投入对销量提升没什么卵用,还额外折腾钱,谁愿意当冤大头?
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老大哥们主动缺席,那车展现场感觉正主都不在家,剩下新势力品牌在台上唱独角戏。
新势力品牌,一大批“造梦者”,近年来也火得不行,似乎车展成了他们争破头上场“炫技”的舞台。
过去,你愿意看传统车厂怎么秀操作,怎么拼技术、拼资源。
现在嘛,局势变了,倒是这些新面孔、网红牌子频频抢镜,整个车展的“主旋律”都发生了变化。
你觉得这事儿其实挺吊诡的对吧?
豪车消费主力城市,车展品牌却集体玩起消失。
那么今年车展为何冷得“扎心”,背后的谜团到底在哪?
话说回来,近年来汽车圈子暗流涌动,传统车厂日子没以前好过了。
疫情、全球经济收缩,供应链时不时抽风,再加上新能源冲击市场,谁都在勒紧裤腰带。
参展的费用本来就高,动辄几千万,广告效应还不一定有保证,说不定今年展台搭了,明年销量都不见涨,还可能亏本。
品牌方自然得算算账:钱花得多不多,效益大不大;没必要的支出,就像“铁公鸡拔毛”割掉。
具体到成都车展,特殊性不言而喻。
豪华品牌这几年本该重仓成都市场,面对消费者直接推刺刀。
但眼下,有的品牌内部会议一轮一轮的开,结论就是,今年“以稳为主”,主攻精准投放和网络宣传,线下活动能省就省。
不只是豪车哦,一些合资品牌也默契地选择观望。
你不是大群体不来吗?那就大家都不来,省的落下谁谁谁没到场,被媒体揪着说“不重视市场”。
这样连锁反应一来,车展场面瞬间变成空城计,新势力摆台唱独角戏,观众们都围着新面孔拍照打卡,热闹是热闹,但却是另一种味道。
其实也不是说这些品牌真对西南市场没信心。
说到底还是行业造血能力在变。
以前靠着大手笔砸钱、线下狂秀产品,能立马提升销量。
今年大家都偏向“线上种草”,KOL直播种新车,钻研短视频“带货”,车展就像是被移动互联网病毒“冲击”后的传统商演,品牌方不愿意再当那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一方面豪车品牌缺席,实质上是对传统展会模式的否定。
另一层面也反映出市场的话语权在转移。
新势力品牌看见传统大厂缺席,立刻像打了鸡血,把各种科技概念、联网车体验往门口摆。
展台设计越来越网红,互动也搞得花里胡哨,不光要刷存在感,更想刷话题。
那么问题来了:车展对于品牌还有多少实际效用?
巅峰那会展台上每一辆车,都在拼颜值、拼配置,哪怕展馆里空气都弥漫着“合同即将签下”的气息,很有市井江湖里的兵家必争之地劲头。
如今网络流量为王,线下参展成本又居高不下,品牌方会不会直接跳过实体展,押注社区运营、新媒体营销?
如果成都车展曾是西南区的豪车顶流风向标,那现在是不是逐渐变成新势力品牌的“自嗨盛宴”?
话说,今年在现场的一些参展观众也直言不讳,说气氛没以前蹦跶。
甚至有媒体人都吐槽,自己都不准备“千里迢迢”跑去趟成都这趟“冷展”,还不如在电脑前守着网络渠道收集信息。
有人感慨,什么时代了,还要花几万块、几天时间,只为实地看辆车?
现在消费者决策早就转移到线上的评论区、视频里,看数据、看测评,线下车展逐渐变成“仪式感”而已。
说到底,变化发生得太快,品牌策略也不能不变。
尤其是对于新势力品牌,“无人区里冲锋陷阵”正是他们刷存在感的最佳时机。
传统大厂不来,那就新牌子唱主角,宣传、概念、黑科技,一个都不能少。
有人觉得,这是大厂的危机,也是新势力的机会。
但如果新势力品牌只是“做给自己人看”,没有老牌厂商的参与和对抗,行业格局会不会越来越割裂?
昨天,它可能是豪车的大舞台;今天,则成了“新造车军团”的小型粉丝见面会。
其实这背后还夹杂了行业的无奈和现实。
品牌方需要的是“精准投入”,甚至连媒体的邀约也变得干巴巴,一切都得看ROI。
新势力品牌本来就底子单薄,车展变冷,反倒能给他们更多的话题空间——你们不来,我就成全场C位,甩几波Voucher“送钱”,谁说不是蹭热度的绝佳机会?
不过要说对市场影响有多大,谁都没底。
毕竟线下车展本质还是商演,真要转化成大批量的销售,还是得看品牌本身的战略,不能指望展会“起死回生”。
至于车展冷清背后,是不是预示传统汽车圈将全面“让位”给新势力?
咱暂时还不好下结论。
但趋势摆在眼前——成本、效益、流量分配都在变,品牌方只会越来越“抠门”,只做有利润的买卖。
当然了,这种变局难免让不少车圈老人伤感。
车展哪像以前,现场看车、聊配置、谈合作,一场下来签一堆单子,现在都变成看直播、刷短视频,现场气氛变成“在线评论区”。
经济环境决定品牌归属,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展会的节奏,市场每个人都在拼算计,谁也不想当冤大头。
对行业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市场洗牌总能淘出新的玩法。
车展冷清,说不定下一次就变成全员线上VR“看车联展”,说不定变成一场大型云端社交。
但也别太悲观,优胜劣汰,终归是市场选择。
这局下去,谁会赢?
还是要看谁更懂用户、更能洞悉行业脉搏。
你怎么看今年成都车展的“冷清”?是偶然还是必然?
欢迎在评论区开麦,唠唠自己的看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