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化民,怎么让人满意?这个问题乍一听有点像家里领导吐槽:饭做得再好,总有人挑盐多了。可真要落在国共抗战史上,其实哪里是帅先生一个人的小情绪,背后影射的是七十年都不消停的功劳论、谁主沉浮。这种事,哪怕听听大街上七十岁的大爷拿烟斗一支,都能讲出几个版本。如果对抗战阅兵的争议抓个主角,那帅化民“国军正面战场贡献”一派还真算旗手里的“神秘客服”。
先抛个悬疑——抗战胜利该怎么纪念?咱们翻翻帅化民的公众号,你会发现他总在问:国民党军队的苦劳是不是被淡化了,抗战正面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为什么阅兵式不突出蒋记黄埔的系?这又不是八路军一家的专场。他说的数字,直让人怀疑是不是把十几年的伤亡都算成一场了。你说,这种追问算不算合理?好像有点道理,但细琢磨又好像哪不对,但到底哪不对?先别急着下定论,咱抽丝剥茧捋一捋。
你瞧,这次9·3阅兵,邀请了正面战场的老兵,还专门请了基层国军参战者,谁再蹬着脚理说“只见新四军八路”,那可是抹煞历史的黑厚滤镜了。抗战读史,正面战场的贡献谁都承认,尤其基层士兵,前线血汗一个不少。阅兵的邀请对象,瞄的就是历史真实,够得上经得起学堂老教授,历史圈老兵一起举杯嘉赏了。行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仪式,总不会是彻底无视国民党功劳吧?还是帅化民一直觉得,纪念抗战就得是蒋记黄埔,非得把老蒋和那些名门将军推出来才能算数?就跟现在公司年会,没有高管发言感觉灵魂被偷走了一样。不过这么想未免“精英史观”染得太深。
可问题的关键,其实是怎么看抗战这段史。从咱们现在的历史书来说,解放军所有的进步装备,每一步新螺丝,都是在人民史观之下成长出来的,决定权不在个别人手里。抗战路上哪个容易过,有点底子都知道,不就是一路爬坑忙着找养分嘛。共产党这套“发动群众”的打法,别管你喜欢不喜欢,反正人家生存环境就这么推出来了。国民党多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避险退让:东北不碰,华北放手,华中都能扔。咱要是真问一句,如果没有敌后根据地的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撑不住华北华中,整个华北华中就变成了伪政权地盘,蒋介石能不能有底气说“抗战胜利”这四个字?估计这帮老国军的后代都不敢打包票吧。很多国民党高官,其实老爹本身就没去过敌后,不知道游击战的生死艰辛,只记得国统区的高楼大厦,哪晓得山沟里吃糠咽菜、追着鬼子混命的段子。
美国人的眼光比谁都毒,战略情报局那帮军官那年去延安,不给蒋介石面子也不怕。迪克西使团一番考察,档案一份份往美军军部递,冷静得像推销调研报告。人家直接看八路军怎么活命,怎么坚持,不看官帽看士兵怎么混日子。有档案明明白白写道:战斗虽不大,可持续有效,物资匮乏照样粘着敌人跟,一次次把日军范畴线打出缺口。短短六十天,十一回打击三千日本兵,七十个据点收回来。更让美国人服气的是,八路军就是靠从死鬼子手里抢武器,士气没有掉链子。美国观察员说了,延安的配合比重庆的随便哪个部队都好,不谈物质报酬,根本没那习惯,目标只有打垮日本。想想同一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状态,真不愧是两种世界。
情报局还发现,延安啥资料都“新鲜”,日本军文件收到都是两个月内的,重庆合作所那边的材料都落后半年起步。原因也简单,要么共产党办事麻利,要么合作心态不一样。话说回来,人与人之间也就这么回事,配合默契和了就事半功倍,干啥都顺手。
再说观察组首任团长包瑞德,他见识到延安“战俘课堂”里,一百五十号日本战俘在学知识,和重庆那边二十五号战俘养着的状态完全俩概念,那种鲜活的对比,真不是用三言两语能盖住的。更多被战俘教育过的日本人直接上前线为八路军效力,国民党敢这么玩?你说缺乏装备,八路军还能靠土制造,南泥湾自己种粮、养猪,光靠一口好牙头都能过一段日子。美国人问“你们消息怎么来的”,八路军:“我们的群众就是消息树。”听起来像段子,实际那就是后方最硬的情报网。甭管有无高科技侦查仪,有老百姓守着全局,世界都成透明。
观察组成了八路军“铁杆粉丝”,坚信只要给八路军哪怕一点武器帮助,马上能把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美国人恨不能把缴获德国武器空投给延安,然后各种援助计划接连递出来,“连云港”、“伯尔德”、“麦克卢尔”……一堆花样可惜全成海市蜃楼,蒋介石坚决不答应。这要是八路军拿到几百把美军铁拳火箭筒,打破日军碉堡根本不是大难题。美国观察员看得到,八路军的最大短板就是重装备和黑火药,百团大战之后,兵工厂造出来的东西是铁疙瘩,但用在坚固工事就是不顶用。这些年生存靠攒,能撑住的原因只剩民心和纪律。
你要说国民党掌握全国资源,得到美援,按理说该一路顺风。可美方自己一比,发现国民党军队里猫腻多得让你皱眉头。彼得金这位在桂林训练中心当过美式武器教官的美国第二任团长,干脆把内幕都写出来了。他说国军士兵工资低得离谱,为了领饷养家,阵亡或告假士兵的名字也不从花名册上撤销,二百人编制能只有八十是真人,其余都拿来骗经费。官兵克扣军饷,士兵没饭吃,干脆去抢当地农民。征兵队在全国搜罗新丁,绑起来成串拉着走,谁逃了还会挨枪。训练落后,枪械生锈,本可打仗的工具变成摆设。这些奇葩现象不是段子,是美国人在国统区实地目睹的。
八路军不一样,“所有根据地不抓兵”,兵役状况也被美国人重点考察。美国人看的是细节,步枪虽旧擦得锃亮,巡逻连队边走边维护枪械。彼得金实地走遍晋察冀根据地,住百姓家,每家都拿出家底欢迎,有警卫的区队视敌情随时变换规模。消息树一夜之间把战斗动向传遍。他亲眼见汾阳战斗,八路军装备落后,正面攻城不行,夜袭日军机场,烧火柴厂,民众凌晨就上山慰问观察员。那天战斗其实是对之前日军扫荡的报复,压根不是“作秀”,民间支持把“抗战”这件事变成全社会行动。
彼得金还去看了八路军的地道、兵工厂和火药作坊,条件简陋但不缺韧性。他评价说:共产党干部年轻上进,为士兵争利,部队内外关系和谐,士兵道德自律,农民真心支持,这在全中国找不到第二家。观察组成员回美后有人被骂“亲共”,甚至在麦卡锡时期被迫害,原因很简单,他们不站队,只说实话。这帮美国校尉,1944年就知道国民党军队的下场怎么收,而且判断力极强。海军中尉赫伯特·希契说,哪怕最狠毒的挑剔,也抹不掉长征留下的组织能力和纪律。国民党军队有没有战力?希契直言:“我并不喜欢共产党,但他们不可忽视,最后中国共产党会赢得全中国。”只可惜这些话,美国当时谁肯听?
说到这,你回头看帅化民,一直跳脚质问为什么不突出国民党,其实是被精英史观“洗脑”进去了。也不能全赖他,毕竟国民党史学圈几十年就爱强调高层功劳,至于基层士兵死多少,整体贡献如何,有时数字一拉直接上天,根本没人负责全部考验。阅兵纪念看基层,脚踏实地才靠谱,这类仪式本就是给所有参与者的,没必要追求谁高谁低。蒋记黄埔的光环说到底也是特定一代人的执念,说穿了不过是功劳分配的老话题,但谁主功劳,谁分蛋糕,说到底还是参与抗战的方式决定了历史评价。
你要说国民党真是全国资源独揽,靠外援如虎添翼,但组织腐化、上下离心、管理混乱,就是硬伤。八路军人少枪破但靠民众支持、士兵自律,靠着纪律和韧劲撑过来。抗战最后的归宿,不是“谁死了多少人”、也不是“谁掌握了多少装备”,而是看谁能让国家在最艰难时刻不倒,谁能让老百姓相信“还有明天”。帅化民也罢,国民党黄埔也罢,都是历史的一颗螺丝钉,谁也不能决定整架机器的走向。
警示?庆典再隆重庆,也不能只追着精英老照片看历史。真正的抗战经验藏在无数无名士兵、参与群众手里,纪念历史,看的是行动,是团结,是群众的心气。别让精英史观遮住双眼。那个谁家才是主角的争吵,其实没啥营养。
你看到这里,心里有没有个问号:到底英雄该怎么纪念?你觉得抗战阅兵的主角必须是谁?还是说,老百姓、基层士兵、本来就应该是历史的焦点?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你怎么想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