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代表团前几天在华盛顿待了三天,和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还有商会和企业代表谈了一轮。场面不算热络,但也没僵住。双方其实都释放了一点善意。简单来说,就是把该谈的谈一谈,把误会说开,先把能稳住的地方稳住。
但有意思的是,谈判刚结束,特朗普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放狠话:“所有关税依然有效,美国会赢到最后。”这话听着很硬气,但大家都能看出来,他更多是说给国内听的。最近法院裁定他的一些关税措施不合法,他这话明显是冲着法院去的,还特意强调要靠最高法院把结果扳回来。
这就是典型的特朗普风格。他嘴上一定要硬,姿态一定要高,但实质上,他没有说要加新关税,也没有说取消旧关税。他就是在原地打转,把“强硬”挂在嘴边,但同时给自己留条后路。这样既能安抚支持者,又不至于把事情逼到绝路。
就在同一时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也站出来说话了。他说得更直接,说美国现在在很多盟友眼里成了“最大的搅局者”,而且点名特朗普在处理中美印关系上“犯了大错”。沙利文的意思很清楚:美国几十年辛苦经营的美印关系,被特朗普一通操作差点毁掉。结果就是,印度现在不得不考虑往中国这边靠。
作为美国前总统拜登的智囊,沙利文可谓一针见血。印度一直被美国当成对冲中国的关键伙伴。可特朗普一上来,先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又因为石油进口问题挑刺。印度当然不爽。但有趣的是,美国对中国和欧洲进口俄罗斯能源的事,反而没怎么发声。双重标准,谁看不出来?
沙利文还说了一句挺耐人寻味的话:“这会让所有国家都去想办法对冲美国。”什么意思?就是大家现在都不敢把未来压在美国身上。今天美国能给你好处,明天可能就翻脸。这样一来,反倒是中国成了一个更稳定的选项。
这次中方代表团去美国,更多是做减法,把矛盾降下来,把对话机制立起来。中国的态度还是老三样: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有分歧放到机制里去解决。美国这边就不一样了。白宫要对国内选民强硬,法院在拆台,商界又在呼吁稳定,三股力量互相扯。最后的结果就是政策模糊,外界看不清方向。
那企业怎么看?美国商界态度很统一:中国市场不能丢。不是因为政治,而是因为账算得很清楚。供应链要稳定,关税要确定,运输要顺畅,这些条件只有中国能给。他们也很现实,不会因为政治口号放弃利益。
再看特朗普那句“美国会赢到最后”。这句话真正的问题不是“赢”,而是“最后”。意思就是拖着不解决。这样一来,市场最难受。企业不敢投资,供应链得绕路,成本立刻增加。消费者买东西价格更高,企业利润更低,最终大家都得埋单。
如果真要像有人说的那样,把关税加到200%,那就等于是脱钩了。美国进口的衣服、电子产品、零部件全都会涨价。找替代市场需要时间,但时间就是成本。对中国来说,美国市场重要,但也不是唯一。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都在接住这部分产能。换句话说,美国如果硬要脱钩,代价比中国更大。
这次华盛顿会谈,其实能看出来一个对比:中国要的是真正的稳定,美国要的更多是短期的选票。中国把分歧装进盒子,找机制解决。美国这边还是靠媒体喊话,靠关税表态。长远来看,哪个更靠谱,大家心里有数。
别忘了,中国最近接连办了两件大事,上合峰会和九三阅兵。一个是区域安全和合作的外交大平台,一个是国家实力的集中展示。26位外国元首来北京看阅兵,这场面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能提供稳定和秩序。与此同时,美国却在忙着和盟友吵架,甚至让欧洲开始讨论“对美去风险”。
这就是现实。大家不会因为某个国家说了几句漂亮话就放心。信任靠的是秩序、规则和确定性。中国现在展示的,正是这种确定性。美国如果继续把关税当政治工具,那结果只会是更多国家去寻找替代方案。
总之,特朗普靠喊“关税还在”来维持强硬人设,但沙利文已经说出了真相,美国的盟友不再完全信任美国,反而在对冲美国的风险。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稳扎稳打,成了真正的赢家。
来源: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与美国政府部门相关官员以及工商界代表举行会谈会见》 央视新闻
《沙利文猛烈抨击特朗普: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过美国》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