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四期:提升城市社区家庭应急健康素养的实践路径

63     2025-09-18 06:02:37

在城市生活中,家庭面临的突发健康风险无处不在 —— 儿童误食异物、老人突发心梗、家人意外烫伤等情况时有发生,但多数家庭存在 “遇急慌手脚、急救不会做、物资找不到” 的问题:超过 60% 的家长不知如何处理儿童气管异物,近 80% 的家庭急救包内物品过期或摆放混乱,仅有 15% 的家庭成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健康中国四期精准锚定这一民生短板,以 “家庭应急健康素养提升” 为核心,打造 “知识培训 + 物资配置 + 实战演练” 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模式,让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应对突发健康风险的 “第一道防线”。

场景化应急培训,破解 “知识学了不会用” 难题。针对传统应急培训 “理论多、实操少” 的弊端,社区联合急救中心、儿科医生、消防专员,设计 “家庭场景化培训课程”。课程按 “生命周期” 划分模块:针对有婴幼儿的家庭,开展 “儿童应急专场”,用仿真婴儿模型演示 “海姆立克急救法”,模拟 “奶粉呛咳”“误食药片” 等场景,教家长如何判断风险、正确施救;针对有老人的家庭,开设 “慢病应急课堂”,讲解 “心梗突发时如何服用硝酸甘油”“中风识别‘FAST 原则’”(Face 面部歪斜、Arm 手臂无力、Speech 言语不清、Time 及时就医),现场用模拟人演练心肺复苏操作,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上手练习;针对全年龄段家庭,设置 “日常意外处理课”,演示烫伤、割伤、触电等常见意外的急救流程,如 “烫伤后用流动冷水冲洗 20 分钟”“割伤止血时按压伤口近心端”。培训全程采用 “案例 + 实操” 模式,避免专业术语堆砌,课后发放 “家庭应急手册”(图文版),标注关键步骤与禁忌,如 “心肺复苏时不可按压剑突位置”“异物卡喉不可拍打背部”。培训开展后,社区家庭应急知识知晓率从 28% 提升至 89%,急救技能掌握率从 15% 提升至 76%,模拟场景下的应急反应时间缩短 50%。

定制化应急物资包,解决 “物资配了用不上” 问题。社区联合急救物资企业,推出 “家庭应急健康物资包”,按家庭类型差异化配置:“亲子家庭包” 包含儿童专用退热贴、误食催吐器、婴幼儿海姆立克急救指南、碘伏棉片、无菌纱布,特别标注 “儿童用药剂量对照表”;“老年家庭包” 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硝酸甘油(保质期提醒)、速效救心丸、防滑拐杖(应急支撑用),内置 “慢病应急卡片”,可填写老人病史、用药清单、紧急联系人信息;“通用家庭包” 包含心肺复苏面罩、止血带、烧伤膏、应急手电筒(带求救信号)、多功能剪刀,采用分层收纳盒设计,每个格子标注物品名称与用途,避免紧急时翻找混乱。同时,社区每季度开展 “应急物资点检日”,志愿者上门协助家庭检查物资有效期,更换过期物品,指导新增成员(如新生儿家庭)补充专用物资。物资包推广后,社区家庭应急物资配备率从 32% 提升至 93%,物资过期率从 45% 降至 8%,突发情况时物资取用时间从平均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

常态化应急演练,避免 “技能会了不敢用” 误区。为让家庭在真实场景中熟练运用应急技能,社区每月组织 “家庭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突发情况:在社区广场开展 “心梗应急演练”,随机抽取家庭扮演 “患者” 与 “施救者”,急救中心人员现场点评操作规范,如按压深度是否达标(5-6 厘米)、人工呼吸时是否开放气道;在居民楼内模拟 “儿童异物卡喉”,让家长在紧张氛围中练习海姆立克法,重点纠正 “按压位置偏移”“力度不足” 等问题;每季度联合物业开展 “综合应急演练”,包含火灾逃生(搭配烟雾场景)、电梯困人(指导呼救与自救)、突发停电(应急照明使用)等内容,要求家庭全员参与,记录每个环节的响应时间与处理情况。演练后,社区为每个家庭建立 “应急素养档案”,标注技能掌握薄弱点,针对性安排补课。常态化演练后,家庭应急技能实战运用正确率从 42% 提升至 88%,因 “紧张失误” 导致的施救失败率下降 63%,家庭成员应急自信心显著增强。

城市社区家庭应急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 “微观基础”。健康中国四期通过场景化培训让知识 “活起来”、定制化物资让保障 “实起来”、常态化演练让技能 “用起来”,不仅填补了家庭健康管理的应急短板,更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健康守护的 “参与者”。这种 “贴近生活、注重实效” 的服务模式,为城市家庭应对突发健康风险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为构建 “社区 - 家庭” 联动的应急健康防护网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