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大棒挥下来时,印度商人的天,是真的塌了。一记25%的惩罚性关税,直接加在原来25%的税率上,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等于要被扒掉半层皮。这理由给的,还挺“正义”——说你印度买俄罗斯石油,不守规矩。
但对总理莫迪来说,这点关税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他心里最怕的那件事,四个月前就发生了。5月7号,印巴边境,雷达上六个光点“唰”一下就没了。印度空军被打了个0:6,脸都丢光了。
这一仗,像根针,噗呲一下,就把“印度崛起”这个又大又脆的气球给扎破了。
一戳就破的牛皮
五七空战的硝烟还没散,印度军方的复盘会就开得跟追悼会一样,一片死寂。这哪是损失几架米格-21的事儿?问题可严重多了。那些吹上天的超音速战机,一到高原上,电磁环境一复杂,机载雷达就成了睁眼瞎,导弹能打出去三成就算烧高香了。
事后调查报告送到莫迪桌上,一页一页,看得他心惊肉跳。战机火控系统的核心玩意儿,全是苏联货。可莫斯科给的技术参数,压根没考虑高原怎么用,飞行员在天上急得满头大汗,就是锁不住目标。
更要命的是,印度连配套的航空燃油都造不出来。空战里好几架飞机飞着飞着发动机就报警,说是燃油过滤不干净,只能灰溜溜地提前回家。这叫什么事儿?
这场败仗让全世界看明白了,印度空军那看似庞大的家当,不过是堆在沙滩上的城堡,还是从各国租来的沙子。莫迪早就对这身“万国造”的装备犯嘀咕,这份报告,简直是把他最怕的事,直接摆在了眼前。
战场上丢脸市场上丢钱
空战一输,莫迪赶紧成立专班搞国防自主,下了死命令,一年内要把战机关键零件的国产化率,从可怜的12%硬拉到40%。想法很丰满,现实骨感得扎人。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寡妇制造者”,想仿制个米格-21的发动机叶片,结果一头撞在墙上。没技术炼不出特种合金,搞出来的样品,在测试台上一转就断,一连三次,次次报废。
2023年的审计报告数据冷冰冰地写着,印度九成以上的航空特种合金全靠进口。这种要命的短板,在战败后被无限放大,疼得钻心。
家里正乱着呢,外头的“盟友”也开始变脸。苏联那边因为冷战形势,零件说断供就断供。美国人倒是递来了橄榄枝,一份“技术合作”协议,条件却苛刻得像卖身契,逼着印度在地缘问题上必须跟他走。
自家也不争气。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六月份火急火燎搞了个“蓝天卫士”空空导弹,号称自主研发,结果呢?红外制导技术搞不定,最后只能抄美国AIM-9导弹的作业,还是个简化版。
到了九月,这枚“全村的希望”拉到靶场试射,结果导引头抗干扰能力烂到家,打了六发,六发全脱靶,成了个天大的笑话。
大国崛起屁民买单
这四个月,军事上的窟窿还没堵上,经济上的雪崩就来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一落,资本市场的反应比导弹还快。去年还跟相亲似的往印度挤的635亿美元外资,一夜之间,跑得比兔子还快。
孟买30指数直接跳水,那年头全球股市都在涨,平均涨了15%,就印度股市一枝独秀,硬是交了个负收益,稳坐全球倒数第一。
最邪门的是,当时美元自己都在跌,可卢比跌得比美元还狠,简直是“你退半步,我直接跳崖”。美国银行去摸底,发现三成的基金经理,把手里的印度股票清仓到了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据更是没法看,从近百亿美元的规模,直接干到3.53亿,缩水96.5%。
资本的逻辑简单粗暴:你连仗都打不赢,我还跟你玩什么?赶紧跑路!特朗普这一棒子,精准地打在了印度经济最脆弱的地方。纺织、制鞋、小商品,这些全靠便宜走量混饭吃的行业,瞬间没了活路。
要知道,印度两成的出口都指着美国,有些行业一半多的订单都是美国给的。现在好了,墙砌起来了,越南、孟加拉、泰国的工厂老板们做梦都要笑醒了,排着队等印度吐出来的订单。地球离了谁都转,美国市场没了印度货,转得更欢了。
这场危机很快就从华尔街的K线图,爬到了印度的街头。古吉拉特邦的纺织老板阿伦,去年刚贷款扩建了厂房,今年订单直接归零,新机器蒙上了布,银行的催债电话倒成了每天最准时的问候。
在班加罗尔,那个能熟练切换三国口音英语的客服小哥拉吉,因为公司上了AI语音,整个团队说散就散。他没办法,只能回老家帮他爸卖椰子。新德里的地铁口,一群群大学毕业生,一边摆摊卖考公资料,一边互相打趣:“考不上就继续摆,反正工厂不要我,外包公司也不要我了。”
这就是“崛起中断”最真实的画面。当国家的宏大故事一夜之间讲不下去了,最后来买单的,永远是这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自家不硬气处处被拿捏
空战和关税这两记重拳,算是把印度经济的“结构性毛病”给彻底打出来了。莫迪政府天天喊“自力更生”,口号喊得山响,数据却在疯狂打脸。预计到2025财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会跌到12.5%,这是1967年以来的最低点,等于说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算是白干了。
为了补上战败的窟窿,印度下半年又紧急追加了12亿美元买武器。这笔钱占了当年财政支出的18%,工业基建和农业改良的钱,就这么被挪用了。莫迪心心念念的“绿色革命”二期和芯片国产化,全都没钱停工。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国防越靠买,外汇就越少;外汇越少,工业升级就越没钱;工业底子越差,国防就越直不起腰杆。印度的“自力更生”,在现实面前简直寸步难行。
国际上的博弈更是雪上加霜。美国在10月份的“防务合作协议”里,白纸黑字要求印度,不准买任何带中国零件的设备。当时印度空军正想买一套无人机,就因为里头用了深圳大疆的飞控,一笔23亿卢比的订单,说黄就黄了。
法国达索公司也跑来趁火打劫,把“幻影”战机的价格,从280万美元一口气抬到420万,还牛气哄哄地不转让雷达核心技术,只同意让印度干点拧螺丝的组装活。
结语
从5月到9月,就这么短短四个月,印度从一场军事危机,一路滑进了工业停滞和经济衰退的深渊。年底数据出来,制造业增长率从上半年的7.2%掉到了2.1%,外汇储备因为买武器花掉了一大半。莫迪在全国工业会议上,也只能无奈承认,国防工业的“系统性短板”,已经成了印度崛起最大的绊脚石。
五七空战的教训,过了半个多世纪,还在影响着印度。从1983年立项,折腾了33年才在2016年服役的“光辉”战斗机,就是这个困境的最好注脚。就在最近的俄乌冲突里,印度版的T-90坦克,因为俄罗斯的热成像仪断供,生产线直接停摆。这再次证明,当年的病根,到今天都没治好。
大国崛起从来不是一场脱口秀,光喊口号是长不出肌肉的。当国防自主成了政治口号,而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战略,当产业链安全被地缘政治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条崛起之路,注定走得磕磕绊绊。世界不会停下来等谁的梦想开花结果,历史也只奖励那些能把图纸变成机器的人。莫迪的担心早已成真,至于印度崛起故事的播放键什么时候能再按下去,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印度人自己能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