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不太喜欢和人交往,唯独对一个人例外。林彪说:“有空来我家坐坐吧。”
大家都清楚,林彪元帅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平时总是板着脸,对周围的人也很少笑脸相迎。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李福泽将军。
当年,他和林彪在同一个军区工作,每次路过林彪家,林彪总会习惯性地问:
“如果不忙的话,欢迎来家里坐坐。”
话说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感受到老首长林彪对李福泽有着特别的关怀。
能让林彪元帅如此看重,可见李福泽将军一定有过人之处,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将军的背景。
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在众多开国将军中,李福泽确实非常特别。他不仅是一位高材生,还出身富裕家庭,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李福泽虽然生活在富裕家庭,但他没有因此荒废学业,而是专心致志地学习。1935年,他没有让父母失望,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系。然而,由于参与革命活动,学校以捏造的罪名开除了他。之后,他又转到了现在的华东师范学院继续深造。
这个时候,李福泽已经对救国事业充满了热情。尽管在学校受到了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革命,依然加入了上海学生救国会。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国民党却选择了投降,这让李福泽和同学们非常不满。他们毫不犹豫地前往延安,决心跟随中国共产党一起抵抗敌人。
为了支持革命,李福泽想了一个办法,谎称自己要去国外读书,向家里要钱。他的父亲没有怀疑,很快寄来了不少钱。李福泽拿到这笔钱后,立即用于革命活动,并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山东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
1937年12月,组织看到了李福泽的抗日决心和行动,批准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使得李福泽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为了参加起义,李福泽积极投身于爱国宣传活动,并做了周密的准备。1938年2月,他作为军事部长,领导了在瓦城的起义,这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开始。同年年底,他组建的队伍被编入了八路军的总队伍。
1939年3月,李福泽当上了部队团长,参与了一场战役,接连拿下了18个村子,显示出他高超的军事能力。虽然一般人可能会因此沾沾自喜,但李福泽始终保持冷静,没有骄傲自满。在后来的防守战斗中,他依然表现得非常出色,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那年秋天,李福泽被派到五井镇驻守,对日军防守的胶济铁路中部构成了威胁。日军慌忙组织了两个排的兵力和700多名伪军进行反击。
面对敌军突袭,李福泽保持冷静,临危不惧。他只凭枪声就大致了解了敌军的情况。北门的枪声稀稀拉拉,并没有多么激烈。李福泽断定这是战斗力一直不强的伪军。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李福泽利用这个漏洞,成功等来了援军。但是,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我军并不占优势。李福泽向援军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用一小部分兵力先吸引日军,主力部队则进攻伪军。等伪军被制服后,再退回包围日军。”
在对抗伪军的时候,李福泽带领士兵们高呼:“我们中国人不应该内斗”、“为什么要替日本人卖命”。
这一计策真有效,伪军迅速乱了阵脚,再加上城内外的双重打击,不战而散。最终大获全胜,重创了大部分日军。
虽然这场战斗规模不大,但它却是山东在抗战初期难得的一次胜利,连报社都公开表扬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也是“山东近两年来抗日斗争中的典范”。
李福泽在这场战斗中出了名,他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初显军事才能,得到了林彪将军的赏识,之后被派往重要的塔山阻击战。
醉酒深情的将军心事
李福泽将军一生经历了许多战斗,其中塔山战役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决定去世后将一半的骨灰安葬在塔山。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最耗时的之一,战斗非常激烈。
1948年9月,林彪将军命令李福泽所在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前往塔山地区,阻止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作为第四纵队的参谋长,李福泽是塔山阻击战的主要指挥官,战争中的作战计划和兵力安排等都由他负责制定。
李福泽和胡奇才一起到前线侦查时,发现这场仗不好打。塔山周边地形平坦开阔,山坡间的高低落差很小,海拔最高才59米,这表明地理位置对他们的不利。李福泽并没有泄气,而是立刻提出:要想守住塔山,就必须自己建造防御工事。这为之后的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
李福泽的部下曾回忆说,李参谋长对士兵们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如果在战前放松警惕或犯错,整个部队都会陷入困境,甚至后方的十几万大军也会暴露在敌人面前。在接下来的六天里,我军不分昼夜地与敌人战斗,共歼灭6000多人,取得了胜利。
每当说起塔山阻击战,李福泽从不吹嘘自己,也不独占功劳,只是谦逊地说:“这场战役中,我这个参谋长的工作微不足道,英明的领导和英勇的士兵才是胜利的关键。”
抗日战争结束后,第四纵队的司令员胡奇才,谈到与他一同战斗的李福泽时,给予了极高的赞扬:
李福泽是一位难得的知识分子,他的头脑灵活,而且在战场上也非常勇敢,是个既能文又能武的人。
李福泽将军经历了无数场生死攸关的战役,每一场都像是走钢丝,稍有差池,可能就酿成大祸。这样的重压让他喘不过气来,而他唯一能缓解压力的办法就是喝酒。然而,长期饮酒也让他在晚年患上了无法治愈的肝病。
越是接近决战的时候,李福泽就越爱喝酒,即使敌人已经近在咫尺,他也要喝上一口酒,再吃几颗花生米。
在1946年的本溪保卫战中,我军防守兵力非常少,接到后撤的命令。副司令员胡奇才检查部队撤离情况时,却发现李福泽还坐在城头上喝酒。这时,敌军已经围城,子弹也时不时从身边飞过。
胡奇气得直跺脚,大声骂道:“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你还愣着干什么?想找死啊?”
“副司令,我现在在喝酒。”李福泽居然老老实实地说道。
“你那边的任务搞定了吗?”
副司令员,部队已经全部撤离了,枪炮武器一个都没落下。尽管李福泽违反了规定,但他完成任务非常出色,让胡奇才心服口服。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只得摆摆手让他赶紧撤。
这次小事情没让胡奇才放在心上,反而更加重用了印象深刻的李福泽,升他为参谋长。
虽然已经是高层领导并且是高级知识分子,李福泽从不炫耀身份,没有官架子,生活非常简单朴素,有时甚至被人误认为是炊事员。
1946年,第四纵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纪律非常严明。有一次,李福泽在街上闲逛,他穿着随意,衣裳上满是锅灰和油渍,看起来就像个整天在厨房忙碌的炊事员。
纠察队的成员把他当场抓住了,打算作为例子处理,于是带着他去了警卫部:“报告,我们抓到一个违反规定的炊事员。”
营长一看抓的是自己的直接领导,立刻对着纠察队大声斥责,没想到却被李福泽拦下了,“他们做得没错,就应该有点周亚夫治理细柳营的严格精神。”
这位不讲究场面的将军,曾经做出了连周恩来总理都感到意外的决定。长期的军旅生活让他脾气比较急躁,但在对待百姓时却非常有同情心。
在1962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那个时期,李福泽所在的二十基地也面临着物资匮乏的问题。
我在北京学习的时候,领导严厉地批评李福泽:“你们部队毁了几十公里的沙枣林,这是什么部队啊,你们是马匪军吗?”
那时沙漠中的树木非常宝贵,士兵们都在尽力保护,怎么可能去破坏呢?李福泽感到非常惊讶。亲自查探后才明白,基地粮食不足,战士们饥饿难耐,只好把沙枣叶磨成粉,混在粮食里吃以充饥。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李福泽并没有责怪任何人,反而感到非常自责。他红着眼睛给领导写了一份检讨,说道:“是我的工作没做好,不能怪士兵们。”
周总理交代送来了一批粮食,没想到在路上被饿慌的乡亲们抢了个精光,连士兵鸣枪都拦不住。李福泽心里明白,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苦,家家户户揭不开锅,实在没法再忍心把粮食留着。经过一番纠结,他咬牙决定,把所有的粮食和蔬菜都分给乡亲们,一粒米都不留。
就是这样一位爱酒如命、性格火爆却心系百姓的将军,在临终前留下遗愿:将他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洒在他与战士们共同战斗过的塔山,另一份洒在他倾注了16年心血的酒泉基地。
在沙漠中坚守的火箭指挥官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颗承载着祖国希望的卫星在太空中播放着《东方红》这首歌,超过了设计的20天寿命,一直运行到今天。
这位司令名叫李福泽,他指挥发射的这颗卫星背后,藏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李福泽在沙漠里默默奋斗了16年,为了国家的导弹事业,他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因为他在火箭发射领域的卓越贡献,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火箭司令”。
李福泽将军是这样开始他在戈壁滩的事业的:他决定在那里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他从一个小的实验开始,种了一些树苗,看它们能否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生存下来。结果,这些树苗顽强地生根发芽,慢慢地,整个戈壁滩开始有了绿意。李福泽将军的事业逐渐扩大,他带领大家在戈壁滩上种树,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好。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国多次用原子弹等核武器对中国进行威胁,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实力不够,就会被人欺负”。于是,中央下定决心,一定要自主研发自己的导弹!
1958年,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李福泽,因为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少将军衔。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司令员。
一支庞大的施工队伍,带着干劲来到了广阔的戈壁滩上,李福泽作为团队的一员,心中充满了干劲,决心要把国家的导弹事业搞上去。
沙漠的环境非常恶劣,几乎看不到任何植物,也很少有人居住。这里的天气变化莫测,战士们经常要在大风中工作,皮肤干裂对他们来说是很常见的事。
除了这些问题,水和食物才是最紧迫的难题。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大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在李福泽的鼓舞下,战士们把眼前的困难转化成了勇气和决心,他们不叫苦也不喊累,而是默默地开垦土地,种上庄稼,自给自足。他们发誓要在这片干旱缺水的戈壁上,创造出让全国人民骄傲的导弹。
随着基地建设的进展,这里聚集了许多人才和专家。同时,一支吃苦耐劳的高素质队伍也逐渐形成。
1959年7月,我国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要在8年内自主研发出原子弹,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虽然李福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学习能力很强,但是中国的国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方的路很长,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苏联的专家从远方赶来,李福泽想尽办法去向他们学习。他总是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陪他们喝酒,专家们也很乐意地回答他的专业问题。李福泽的专业能力因此迅速提升,和人谈论起专业知识时,他更是滔滔不绝,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1960年,林彪到兰州检查工作,刚下飞机就看到了熟悉的旧部李福泽,惊喜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李福泽已经在基地工作了好几年。他给林彪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我国的导弹事业。林彪听完后,夸奖道:“你是个大学生,做这个肯定没问题。”
从1958年到1974年,李福泽在这长达16年的岁月里,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我国第二十训练基地的工作中。他指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枚远程导弹。他的半生奉献,为我国如今强大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福泽对国家毫无愧疚,但对家人却心存亏欠。
李福泽将军的儿子回忆说:“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休过假。家里对他来说,更像是寄养孩子的旅店,每次回家都只是匆匆一过。有时候,我还没来得及见到他,他就已经走了,只留下一桌热腾腾的饭菜。”
李福泽将军不仅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还开创了中国的导弹事业,他的生平故事非常值得记录下来,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有记者曾经问及晚年时的李福泽将军:“您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为什么不写本回忆录呢?很多人都写了。”
李福泽坚决不肯写,摇摇头说:“我看不惯那些人写回忆录,总是把好事都往自己身上靠,坏事却往别人身上推。”
这位朴实无华的将军,年轻时因战争压力过度饮酒,后来一直受肝病困扰。1996年,李福泽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去世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意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他生前最重要的两个地方:塔山和酒泉东风航天城。塔山埋葬着无数为国捐躯的战友,而酒泉则是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开创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