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这台“绞肉机”轰隆隆转了快四年,非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越转越快,像个巨大的漩涡,要把越来越多的人给吸进去。这不,战火都快燎到北约的眉毛了,前脚俄罗斯的无人机刚晃悠进波兰领空,后脚就被一炮轰了下来。连白宫里的特朗普总统都坐不住了,发文点名批评莫斯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有个国家蹦了出来,拍着胸脯说要给乌克兰送装备。
这个新来的“玩家”,是立陶宛。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这么个小不点国家,也敢在两个巨无霸的牌桌上加注,这背后得是多大的恐惧,又得是多大的决心?看着这一幕,再扭头看看咱们自己,才突然感觉,七十多年前,毛主席拍板做的那个决定,是何等的正确,又是何等的深远。
小国求生刀尖舞
今年一月份,立陶宛外交部就放出了风声,说只要基辅那边吱一声,军事援助立马到位。这可真不是放空炮。作为北约里最积极的“反俄分子”之一,立陶宛是真着急。到了七月份,他们国防部长更是直接宣布,要凑三千二百五十万美元,搞联合采购,给乌克兰前线送温暖。
他们为什么这么上火?你摊开地图瞅一眼就全明白了。立陶宛的位置,实在是尴尬到了极点。西边是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东边是俄罗斯的铁杆小弟白俄罗斯。中间就夹着一条窄得跟羊肠小道似的“苏瓦乌基走廊”,那是他们跟北约大部队唯一的陆上通道。
这地方一旦被俄白联手掐断,波罗的海三国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岛,连个跑的地方都没有。
立陶宛的防长萨卡利埃内把话挑得更明,她担心乌克兰要是扛不住倒下了,那股“东风”会助长中国对台湾的主张。这话听着像是在满世界拉人下水,但也实实在在地喊出了小国在大国夹缝里生存的无助与恐慌。他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选边站队,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捆死,来换取一丝虚无缥缈的安全感。
然而,这种玩法无异于走钢丝,对整个战局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把自己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北京的算盘与定力
就在欧洲那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咱们中国这边,却显得异常淡定。从战争打响第一天起,咱们的立场就清清楚楚。外交部的发言人林剑、毛宁,在记者会上翻来覆去地强调,我们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拱火的一方,我们始终在劝和促谈。
到了六月,郭嘉昆更是把话说死了:中国不向任何交战方提供武器,并且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
这种立场,有学者给起了个名叫“有原则的中立”。说白了就是,我不公开跟你俄罗斯撕破脸,但我也绝不支持你打这场仗。我们当然不希望俄罗斯彻底垮掉给我们自己带来冲击,但我们更清楚,真要陷进去,那代价是我们承受不起的。这种不沾锅的智慧,让我们成功躲开了西方的制裁大棒,保住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联合国安理会里,手里攥着一张“一票否决权”,这是我们威慑超级大国、稳定国际局势的定海神针。但这种超然的地位和战略定力,可不是大风刮来的,那是用鲜血和牺牲实打实换来的。想搞明白中国今天的选择,就必须把时钟拨回到七十多年前,回到那场惊天动地的立国之战。
一拳打开百年门
时间回到1950年。朝鲜半岛一声炮响,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气势汹汹地杀了进来。他们完全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蛮横地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咱们的家门口——鸭绿江边。美军的飞机甚至已经开始轰炸丹东,新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敌人的炮火之下。
那时候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面对的却是武装到牙齿的全球头号军事集团。国内吵成了一片,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能打,也打不赢。但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震颤的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他一声令下,彭德怀挂帅,东北边防军一夜之间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秘密跨过了鸭绿江。
那是一场实力悬殊到令人绝望的较量。我们的战士,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端着“三八大盖”,迎着美军的飞机坦克就冲了上去。从云山一战打出威风,到长津湖的冰血鏖战,硬是把战线从鸭绿江边,一步步推回了三八线,甚至一度打下了汉城。
我们的志愿军,就是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打出了一场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战争。
结语
这场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近二十万英雄儿女的忠骨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但这一仗,打得值!它不仅保住了我们的边境安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一战,彻底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全世界都看明白了,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是惹不得的!正因为有了这一战奠定的威望,才有了1971年我们重返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那张至关重要的否决票,就是那场战争留给我们的,最硬核的遗产。
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俄乌乱局,立陶宛的选择,其实是无数小国的无奈缩影。当你的身边强邻环伺,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自保时,就只能选择依附,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而我们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如此从容,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国际关系,恰恰是因为七十多年前,我们用一场硬仗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有能力,也有决心,保卫我们自己。
毛主席当年的决策,在当时看,是一场豪赌。但站在今天回望,那是一份何等深邃的远见。他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决绝,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赢得了发展的时间,更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尊严。看着乌克兰人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画面,我们才更应该庆幸,庆幸我们有过那样一位伟人,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也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才是我们今天能够安享和平、淡看风云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