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集体暴涨,A股休市内地投资者只能干瞪眼,今年会不会重蹈去年的覆辙

144     2025-10-10 16:46:52

10月2日,港股市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不止——恒生指数单日飙升1.61%,突破27000点大关,创下近四年新高;恒生科技指数更是暴涨3.36%,半导体板块集体“暴走”,中芯国际单日涨幅超12%,华虹半导体跟涨7%,连券商股也三天内狂飙46%。 然而,A股休市的八天里,内地投资者只能隔着屏幕干瞪眼,心里七上八下:去年国庆后A股高开低走的惨剧,今年会不会重演?

一、港股暴涨的三大底气:资金、政策与行业周期

港股的这轮行情并非空穴来风。外资成为最猛的推手:9月以来,国际中介资金大举回流港股,仅信息技术板块的外资持股占比就高达25%。 更关键的是,这次上涨集中在半导体、券商、储能等成长板块,传统行业却表现平淡,说明资金并非无脑跟风,而是精准狙击“中国资产成长逻辑”。

政策红利与行业复苏叠加,让半导体板块成了最大赢家。 华为昇腾芯片量产、全球存储芯片涨价(美光、三星转向DDR5高端产品),以及国内“人工智能+”政策的推进,直接点燃了市场热情。 高盛在9月底将中芯国际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大幅调高,外资趁港股通关闭期间疯狂扫货,单日中芯国际成交额突破48亿港元。

但风险也在暗流涌动:10月7日是港股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 华泰证券曾总结,港股常有“节中上涨、节后回撤”的日历效应,部分资金可能趁A股开盘前兑现利润,转向A股套利。 去年国庆时,港股先涨后跌,A股开盘高开1.5%后当天砸盘,追高者全线被套。

二、去年国庆的教训:高开低走背后的跨市场套利

2023年国庆的剧情让A股股民记忆犹新:港股假期大涨,A股开盘后却高开低走,成为“接盘侠”的集中营。 外资的套利套路清晰可见——先借港股预热中国资产,等A股开盘前抛售港股,再回流A股捡便宜筹码。 这种跨市场操作,让港股成了A股情绪的“预告片”,而非“正片”。

今年不同的是,A股投资者明显冷静了许多。 节前南向资金已开始谨慎卖出,机构提前防范波动。 从情绪面看,去年集体亢奋追涨的场景未再现,反而降低了“开盘即崩盘”的概率。 但若港股在最后交易日继续狂拉,资金兑现压力会更大。

三、A股节后应对:三条铁律避免踩坑

面对可能出现的节后行情,投资者需紧盯三个关键动作:

1. 高开不追涨,历史数据是铁证

过去十年,A股节后首日上涨概率虽达70%,但高开后直接回调的情况占一半以上。 例如2023年国庆后,半导体板块开盘直奔涨停,但当日涨幅悉数回吐。 若今年开盘情绪过热,券商、半导体板块集体涨停,追涨大概率撞上短期顶点。

2. 反着一致性情绪操作

市场极端情绪往往是反向指标。 若开盘全网喊“牛市”,不妨趁机减仓;若因港股回调引发悲观,反而可关注跌透的成长股。 节前兆易创新、寒武纪等A股半导体标的已有资金埋伏,但需警惕A股较H股估值溢价过高的问题——中芯国际A股较H股溢价超42%,短期涨幅过大可能引发获利盘砸盘。

3. 紧盯主线,远离杂毛

港股的暴涨已指明方向:半导体看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有实际产能的龙头;券商聚焦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头部机构;储能板块需筛选有海外订单的企业。 而那些蹭概念的小票,如华融金控单日翻4倍,往往涨得快跌得更猛。

四、资金动向的暗线:外资与南向资金的博弈

本轮港股暴涨中,外资主导的特征明显。 港股通关闭期间,外资单日扫货中芯国际超48亿港元,推动其股价创历史新高。 但节后北向资金回流,可能改变格局:若外资选择“卖出港股、买入A股”,则A股半导体板块可能补涨;若外资整体撤离,则联动效应打折。

南向资金的角色同样关键。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超1万亿港元,对港股定价权提升至11%。 但节前南向资金已显谨慎,说明机构对节后波动有所防备。

五、板块轮动的信号:科技主线能否延续?

港股这波行情中,科技板块的强势并非偶然。 2025年前三季度,A股结构性牛市由创业板和科创板权重股引领,宁德时代、中芯国际等反复领涨。 但四季度风格可能切换:若市场资金从高估值科技股流向低估值蓝筹,半导体板块的狂欢或面临分化。

历史数据显示,国庆后行业轮动频繁,但近两年电子、通信等科技板块进入涨幅前三的频率最高。 节前A股电子行业尾盘已有主力抢筹,兆易创新、寒武纪成交额均超10亿元,预示节后科技主线仍有一搏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