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绍袁术兄弟俩联手,三国的故事,恐怕早就大结局了。
一个是四世三公的门面担当,士族圈里的绝对顶流;另一个是根正苗红的嫡子,手握南阳这个当时最富庶的“钱袋子”。这哥俩要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有董卓什么事?还有后来的曹操、刘备什么事?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当关东联军还在为谁当老大扯皮的时候,这对亲兄弟,已经把后汉这盘棋,硬生生下成了自家后院的楚河汉界。
起初,哥哥袁绍虽然在董卓手上吃了点亏,但他人气高啊,往那一站,就是一面旗帜,关东的士族名流们,削尖了脑袋想往他那儿挤。弟弟袁术呢?他眼看哥哥成了“流量中心”,心里那叫一个酸。尤其是当“江东猛虎”孙坚都跑去给他当马前卒后,袁术干脆不装了,另起炉灶。你袁绍走精英路线,我就走草根路线,什么山贼流寇、黄巾余孽,来者不拒,硬是凑出了一支“杂牌军联盟”。
董卓一跑,关东这片地儿,瞬间就成了他们兄弟俩的斗兽场。
哥哥袁绍,想玩一票大的。他拉上冀州牧韩馥,合计着把远在幽州的刘虞扶上皇位,自己搞个“新服”。这事儿他甚至还去问了曹操的意见。曹操当时就懵了,直接回怼:“咱起兵是因为董卓不是个东西,现在的小皇帝又没犯错,咱们怎么能干废立这种事?”
可袁绍哪里听得进去,他连皇帝的玉玺都私下刻好了,就差昭告天下了。
谁能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砸场子的,居然是他的亲弟弟袁术。
远在南阳的袁术,以朝廷后将军的身份,义正词严地把哥哥骂了个狗血淋头。这时候的袁术,手握南阳的钱粮,麾下有孙坚这样的猛人,还跟北边的公孙瓒眉来眼去,底气足得很。反观袁绍,窝在河内,连吃饭都得看韩馥的脸色,气势上就输了一截。
矛盾从“工作分歧”迅速升级为“人身攻击”。袁术在给公孙瓒的信里,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直接说:“绍非袁氏子”——我哥他根本就不是我们老袁家的人!
这句话,简直是诛心之论。要知道,袁绍是庶出,过继给了伯父,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心结。袁术这么一搞,等于是在天下人面前,把他哥的底裤都给扒了。这一下,兄弟情分彻底归零,剩下的,只有你死我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南北的实力天平。
袁术的头号打手,孙坚,出事了。
当时,孙坚和袁术的目标是荆州刘表。为啥?因为刘表是袁绍的盟友,是插在袁术背后的一把刀。孙坚也觉得,自己老家豫州四面漏风,不如拿下荆州这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于是,这头“江东猛虎”带着复仇的怒火,气势汹汹地杀向荆州。那场面,简直是降维打击。刘表的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黄祖连败两场,大军渡过汉水,襄阳城眼看就要被攻破。
胜利的号角仿佛已经在耳边吹响。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公元191年,孙坚在追击黄祖到岘山时,大概是杀红了眼,觉得胜利唾手可得,竟然单枪匹马冲进了山林里。
他忘了,骄兵必败。
一支冷箭,从暗处呼啸而来,正中孙坚。这位叱咤风云的猛将,连一句遗言都没留下,就这么窝囊地死在了无名小卒手里。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热血的爽文,开头有多燃,结尾就有多憋屈。《道德经》里说“强梁者不得其死”,用在他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
孙坚的死,影响是连锁性的。袁术失去了最锋利的爪牙,南下的脚步戛然而生。而就在同一年,北方的袁绍,却完成了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空手套白狼”。
他的目标,是富得流油的冀州,和他那位“老实人”盟友,韩馥。
袁绍先是联合公孙瓒,一南一北,给韩馥施加军事压力。然后,派出了自己的“说客天团”,颍川的荀谌、陈留的高幹,轮番上阵,给韩馥做“思想工作”。
那话术,简直了:“公孙瓒的铁骑正朝着南边飞奔,您顶得住吗?袁将军是您老朋友,又是天下英雄,把冀州让给他,既保全了名声,又得了人情,这波不亏啊!”
韩馥手下的人急得直跳脚。长史耿武说:“咱们兵强马壮,断了袁绍的粮,他自己就崩了!”都督赵浮更是带着一万水军,在袁绍营前耀武扬威,回来就请战:“给我十天,保证把他打趴下!”
可韩馥,怂了。他那句“我本来就是袁家的老部下,才能也不如本初公”,简直成了千古笑柄。他就这么拱手把冀州送了出去。
拿下冀州的袁绍,瞬间鸟枪换炮。这时候,一个叫沮授的顶级谋士,给他递上了一份堪称“三国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沮授说:“老板,咱们现在要做的,是平定黄河以北的青、并、幽三州,整合四州之地,招揽天下英雄,拉起一支百万雄师。然后,把长安的皇帝陛下接过来,迁都洛阳,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到那时,谁敢不服?”
这番话,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早版本,比毛玠给曹操的建议,早了整整四年!
这个规划,简直是为袁绍量身定做的。河北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加上袁家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如果再手握“天子”这张最大的王牌,这天下,几乎就是他的囊中之物。这里的“天子”,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天命所归”的象征,是当时最强大的政治正确和舆论武器。
袁绍,心动了。但他只心动了一半。
对于“制霸河北”,他举双手赞成。但对于“迎接天子”,他却犹豫了。为啥?面子问题。想当初,董卓派来的朝廷使者,被他一怒之下全杀了;后来,他又张罗着要另立皇帝。自己刚跟朝廷撕破脸,现在又屁颠屁颠跑去“勤王”,这脸往哪儿搁?
他忘了,政治家最不需要的,就是廉价的面子。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当机会来敲门时,你的一次犹豫,可能就会错过整个时代。沮授看透了天下大势的内核,而袁绍,却只看到了自己的那点小情绪和旧恩怨。
四年后,当汉献帝真的逃出长安,机会再次摆在面前时,沮授苦口婆心地再劝,袁绍依旧在纠结。
也正是他的这份纠结,给了另一个人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个叫曹操的男人,将毫不犹豫地出手,接过袁绍丢掉的这张王牌,从此开启了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霸业之路。
而袁绍,这位曾经离成功最近的男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葬送了最好的机会,最终在官渡的漫天大火中,为自己的傲慢与短视,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