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的“假体检”遭遇在互联网上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北京律协会员,她连续 10 年享受协会提供的爱康国宾体检服务,每次结果都显示无异常,更没有任何患癌风险提示。却在 2024 年给了她沉重一击 —— 被确诊为肾癌晚期。
2024 年,张晓玲在另一家体检机构做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时,发现右肾存在异常,随后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怀疑为 “右肾透明细胞癌”,右肾摘除手术后的病理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2025 年 2 月,她在国外医院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 “肾癌骨转移”,已至晚期。张晓玲咨询的多位专家级医生均表示,她所患的肾癌和骨转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发现早治疗病情不会如此严重。
张晓玲认为爱康国宾存在漏检、误检问题,质疑其提供的是“假体检”。爱康国宾虽迅速回应,称会请第三方权威机构和专家论证分析,若有责绝不逃避,还援引国际研究和相关诊疗指南进行解释,但这并未打消公众疑虑。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也反映在爱康国宾体检时遭遇误检、漏检。有网友称母亲在爱康国宾体检,9 厘米的肾上腺瘤未被发现,耽误了一年时间导致扩散;还有网友表示自己的肾囊肿在爱康国宾检查显示无异常,换家机构检查却依然存在。这些声音让爱康国宾的 “假体检” 争议愈演愈烈。
爱康国宾的“假体检” 争议,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信誉危机,更引发了公众对整个体检行业的信任崩塌。“十年体检未见异常,突然就癌变了,那么体检的意义在哪里?” 这一疑问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当人们满怀期待地通过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却可能得到一份毫无参考价值甚至误导性的报告时,那种被欺骗、被辜负的感觉难以言表。就像张晓玲,10 年来一直信任着爱康国宾,以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可现实却给了她致命一击。
多位网友留言表示家人在爱康国宾体检时,9 厘米的瘤体、位置大小不变的肾囊肿,在爱康国宾的体检中却被忽略,这不禁让人怀疑其体检流程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公众的信任是体检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当像爱康国宾这样有一定知名度的体检机构都被曝出存在“假体检” 行为时,人们难免会问:我们还能信任谁?
“假体检” 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差与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参加体检的人大多是进行例行检查,对结果的要求不高,往往只是想图个心安。
其次,人们内心更倾向于“无灾无病”,看到体检结果显示无异常后,很少会去深究,缺乏对体检结果的质疑精神。
更重要的是,体检涉及专业的医疗技术,存在技术差和信息差。一般人对体检结果形成的原因知之甚少,难以判断结果的准确性。而且,体检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疾病,提前监测身体状况,避免严重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通常没有具体的病灶,只是为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这也使得他们对体检结果的关注度和敏感度降低。
然而,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让一些体检机构有机可乘。他们利用人们对体检的认知偏差和专业知识的缺乏,降低体检标准,甚至出现漏检、误检等情况。
可当体检不能起到预防作用时,其存在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体检本应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可“假体检” 却让这道防线形同虚设。它不仅无法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健康隐患,还可能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爱康国宾陷入“假体检” 争议,与其高速发展过程中忽视质量把控密不可分。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中国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 求速度不求质量,求效益不求效果。
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曾怀揣着构建医疗服务平台、让更多人享有健康管理保障的伟大愿景,甚至在 2018 年公开曝光体检行业黑幕,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彼时的爱康国宾,俨然是行业内的一股清流。
随着我国体检需求的快速增长,爱康国宾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巅峰时在全国 57 城设立了 173 家中心,直接对外投资企业达 120 余家,体检套餐在各大平台常年霸榜。然而,这种规模化扩张却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核心 —— 医护资质和设备维护。
数据显示,2024 年抽检发现,爱康国宾部分分支机构的新招聘人员中,13% 未在入职 6 个月内取得执业资格证;部分分支机构的设备维护费用占比从 3.2% 降至 1.7%。这样的基础条件,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高质量的体检体系,质量打折也就成了必然。
爱康国宾的经历,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坚守质量底线。如果一味地扩张而忽视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被市场所淘汰。
同时,体检行业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为“假体检” 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体检机构由卫健委医政科和市场监管局 “双头监管”,但前者只管资质,后者只管价格,对 “检得准不准” 既无标准也缺人手。这种监管漏洞亟待填补,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才能倒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重拾公众信任。
“假体检” 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是社会的公信力。希望爱康国宾的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折点,推动整个体检行业反思和变革,让体检真正成为守护人们健康的有效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