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早上一睁眼,看到头条里已经炸锅了。
“我们这慰问金200元到账了,感谢政府关怀!”
“我们这发米面油,还有晒拉杆箱!”
“我们这街道干部上门慰问,还拍了照片发到网上!”
看着他们晒图晒视频,我默默转头看看阳台,哦,我这也有“节日成果”——一床昨晚洗的被子,今儿晒在太阳底下,热气腾腾,倒也算一种“八一仪式感”吧。
人比人,气死人。你说我嫉妒吧?确实有点酸。但更多的是不解:大家都是当过兵、穿过这身绿军装的,咋差距能这么大?有的人慰问金年年有,有的地方一分钱都没见着,我们这些“被晒”在角落的老兵,是不是有点太透明了?
说实话,我退伍十几年了,早过了那种逢年过节就指望点啥的年纪。但到了八一,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新闻、多刷刷朋友圈,想看看自己还“算不算个兵”。
有些战友退伍回到地方,是“荣誉退役”,不仅能享受免费乘车、定期体检、优待政策,关键是节日到了还有人想着、念着,慰问金不多,五百八百的,但那是份心意,说明有人还记得你曾经为国家流过汗、扛过枪。
而我们这呢?别说慰问金,连个“节日快乐”的问候都没。社区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我们是退伍军人,要不是我主动说,估计连优待证都办不了。
我理解,不同地方经济基础不一样,政策落实也不均衡,但再怎么说,退伍军人这个身份,总不至于在有些地方被“自动屏蔽”吧?你说没钱,那咱不强求物质慰问,但说句人话、发条祝福、走个形式总能做到吧?
别说啥“不要在乎形式”,在这个社会上,有时候形式就是态度。你去看看那些晒出慰问金的老兵,一个个笑得跟孩子似的,不是因为那点钱,而是因为有人还记得他们。
我认识一个战友,退伍后身体不太好,生活也紧巴巴的,但八一那天社区上门送了几斤米和一桶油,他说:“不管多少,这个节我算是过了。”你看看,多简单的幸福。
退伍不等于“消失”,咱也不是非得蹭国家福利,但希望能被看见、被尊重、被想起。不求大张旗鼓,只盼在八一这天,能有人拍拍我们的肩,说一声:“老兵,节日快乐。”
现在我也不抱太大希望了。晒被子也好,晒太阳也罢,咱这“低调的庆祝方式”说不定还能上个热搜:没有慰问金的老兵,也有晒被子的权利。
但我还是想说几句心里话:
别让退伍军人的“荣誉”只停留在参军那年。我们退伍了,但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贡献,不该被遗忘。
别让有些地方的政策温度,成为老兵之间的“分水岭”。有人欢喜有人冷清,不是个长久之计。
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多听听基层老兵的声音,不要总靠“喊口号”表态,而是扎扎实实地问一句:你们这儿,老兵八一有没有“存在感”?
说到底,八一这天,咱不求啥“大场面”,但最起码,也别让我们只能“晒被子”了吧?
最后祝愿每一位老兵,无论你在哪个角落,都能被看见、被问候、被尊重。晒不到慰问金,咱就晒个太阳也挺好,但心里,总希望明年这时候,能多点慰问、少点自嘲。
毕竟,我们曾经都为这片土地,流过汗,流过血。这份情,该有回应。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