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封求情邮件,我删了又写
周三下午,邮箱弹出新邮件:“编辑老师,能不能少收 5000?我刚交了房租,只剩 1.2 万了……” 这是本月第 108 封求情邮件。作为《经济问题探索》的编辑,我抽屉里总放着一张成本核算表,每次心软时就拿出来看 —— 这不是铁石心肠,是编辑部要活下去的现实。今天想翻开我的工作日记,说说核心期刊费用背后,那些没被说过的挣扎。
一、定价会上的争吵:每一分钱都在拉锯
上周三开定价会,主编拍了桌子:“医学类核心都涨到 4 万了,我们凭什么还守着 1.8 万?” 副主编翻着账本反驳:“去年有 30% 的学生作者因为涨价撤稿,再涨就没人投了!” 最后定在 2 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三场争论:
外审专家的 “涨价通知”
年初收到某高校教授的邮件:“以后审稿费低于 600 元就别找我了,评职称都看这个。” 我们只能把外审费从 500 元提到 600 元,单篇论文的评审成本直接涨了 20%。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版面费比去年多了 2000—— 不是我们想涨,是专家们先涨了价。
印刷厂的 “最后通牒”
印刷厂老板上个月来说:“纸张涨了 30%,再按老价格印,我们就得赔本。” 我们算了笔账:每期印 3000 本,每本成本多 8 元,一年就是 28.8 万。最后只能把 “彩图费” 从 800 元 / 张涨到 1000 元,这钱真不是编辑部赚了。
知网的 “隐形账单”
很少有作者知道,核心期刊每年要给知网交 “收录费”,按文章数算,每篇 2000 元。我们去年发了 300 篇,光这笔钱就 60 万。这笔费用没法单独收,只能摊进版面费里 —— 你付的 2 万里,有 2000 元是给数据库的 “过路费”。
二、作者不知道的:我们悄悄改了三次费用规则
那些被骂 “冷血” 的规定,其实改了又改:
“分期付费” 的诞生:被一位博士生逼出来的
去年有个博士生哭着说:“能不能先交 1 万,见刊前再交 1 万?” 我们试行了三个月,发现 70% 的人能按时交齐,现在成了固定规则。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让财务多了三倍工作量,每月要催 20 笔尾款。
“课题延期补贴”:给挣扎者的喘息
有作者说 “课题结题了,经费被收回”,我们专门设了 “延期付费通道”:凭学校证明可延期 3 个月,期间不收滞纳金。但这规则不敢公开宣传 —— 怕有人钻空子,毕竟编辑部垫不起那么多钱。
“撤稿违约金” 的秘密:其实是保护老实人
规定 “录用后撤稿罚 30%”,常被骂 “霸王条款”。但去年有个作者同时投了 3 家核心,我们给他留了版面,他却在见刊前撤稿,导致那期少了一篇,空出的版面让印刷厂多收了 5000 元 “空版费”。这违约金,其实是为了惩罚浪费资源的人。
三、最头疼的不是定价,是 “费用诈骗”
每天要处理 3 类举报邮件,比审稿还累:
中介伪造的 “内部价”
上周接到作者电话:“你们中介说交 1 万中介费,就能按 1.5 万发,是真的吗?” 我们查了后台,根本没这个作者的投稿记录。那些所谓的 “内部价”,其实是中介把 1.8 万的正常价,说成 2.5 万再 “优惠” 到 2 万,中间的差价全进了他们腰包。
作者自己挖的 “陷阱”
有作者投稿时备注:“只要能发,费用好说。” 审稿通过后却反悔:“你们怎么这么贵?我以为最多 1 万。” 我们只能拿投稿须知给他看 —— 上面明明白白写着 2 万,是他自己没看。这种情况每月能遇到 5 起,编辑部只能自认倒霉。
“增刊充正刊” 的擦边球
合作的印刷厂偷偷印 “增刊”,按 1 万的价格卖给中介,中介再按 “正刊” 2 万卖给作者。我们发现后立刻终止了合作,但已经有 10 多位作者被骗。提醒大家:正刊封面会有 “核心期刊” 标识,增刊没有。
四、编辑的私心:那些没走流程的 “特例”
抽屉里锁着 5 张 “费用减免单”,都是没按规则走的特例:
某山区教师的论文,研究当地脱贫模式,我们全免了费用,还帮他申请了 “乡村研究专项基金”;
某老教授临终前投的稿,家属说 “这是他最后一篇论文”,我们加急发表,分文未收;
某研究生的论文被 3 家核心拒稿,我们看出他数据扎实,只收了成本价 1.2 万。
这些特例没公开,怕大家觉得 “哭闹就能减免”,但我们心里有杆秤: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不该被钱拦住。
每天面对 “核心期刊发表多少钱” 的追问,我越来越明白: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是学术资源分配的难题。我们想降低门槛,却要面对成本压力;作者想少花钱,却不得不接受现实。
但日记里记着更多温暖:有作者发刊后寄来特产,附言说 “谢谢你们没因为钱放弃我的论文”;有老教授每年捐 5000 元,说 “给没钱的年轻人用”。这些瞬间让我觉得,费用再难算,总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