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朋友圈,忽然一条消息跳出来,CANN开源了。
手机屏幕还没来得及调亮,就看到有人在群里刷屏:“英伟达的独角戏,终于有人去抢麦了?”
那一刻,脑子里全是各种奇怪的画面:一边是NVIDIA的工程师在美国西海岸喝着咖啡写CUDA,一边是中国的开发者在出租房里啃泡面,嘴里碎碎念着“又被卡脖子了”。
这种割裂,谁还没体验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国内AI厂商围着英伟达转了多少年,和球场上主队老被吹黑哨差不多。
你不服?
没用,生态就这么定了。
开发者要想“上分”,手里没块能装CUDA的显卡,连门都进不了。
可这两年风向不太对,国产AI芯片像雨后蘑菇,一茬接着一茬。
华为这回直接把CANN开源,颇有点“你不让我上场,我自己修个球门”的劲头。
那天看新闻,阶跃星辰、燧原科技、寒武纪这些大厂名字蹦出来,我本来还以为是哪个AI科幻剧组的演员表。
仔细一看,真家伙。
东方国信、神州数码、云从科技也都凑热闹,不是吃瓜,是直接动手。
你以为他们能轻松搞定?
别逗了,每个搞生态的,都像小学生组团做课题,总有几个想躲懒的,但最后都得拼命抄作业。
搬家这事儿,谁都嫌麻烦,可真有人先翻墙,后面跟风的就多了。
社区那边,徐韬教授团队合入的算子数量,已经能让社区管理员头发多掉两根。
别以为全是技术理想主义,更多时候是现实把人逼上梁山。
写CUDA累,踩CANN坑也不轻松。
可你不折腾,永远只能在NVIDIA的“温室”里种花,连野草都长不出来。
有朋友问,CANN能不能真的挑战CUDA?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小巷子里踢球,大家都习惯用家门口的大树当球门。
突然有个同学搬来个塑料桶,说以后咱就在桶里射门,结果一半人想试试,一半人说没劲。
说到底,还是习惯问题。
CUDA的积累,十多年堆出来的,社区、文档、各种模型,甚至开发者吐槽的段子,都快成文化遗产。
CANN才刚开源,谁都知道路还长,但没人敢说“走不通”。
开发者们最有发言权。
项目经理要你明天把模型从CUDA迁过去,晚上还得加班给女朋友点奶茶续命。
论坛里讨论得热烈,现实里迁移成了“体力活”,就像搬家时恨不得房东突然说你房租翻倍,心里骂归骂,还是得自己手动打包。
有意思的是,云从科技直接和华为签了大单,金融、政务这些重场景要全力搞国产AI大模型。
你要说这是“作秀”,也没人会信。
大客户的需求,比小打小闹的试验田更真实,毕竟数据量和算力,那都是能写进年报的真金白银。
谁先跑通,谁就能抢占“国产AI芯片”这个SEO关键词的第一流量入口,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真香定律。
别忘了英伟达的那句名言:“CUDA就是AI开发的标准。”
这话放在五年前没毛病,现在再说,怕是要被网友在评论区“云爆破”。
国产芯片厂商们集体高喊CANN,像极了世界杯决赛加时最后一脚,球进没进,镜头还在晃,观众席上都站起来了。
谁都想知道,接下来会不会真有奇迹。
有一说一,国产AI芯片要想真正站稳脚跟,不是靠一阵子热闹。
迁移、兼容、生态建设,句句都像做引体向上,喊口号容易,做起来腰疼。
政策扶持、情怀营销、技术社区,一个都不能少。
可最后成不成,得看谁能把开发者的“肌肉记忆”给重新训练一遍。
有意思的细节还不少,比如CANN社区里不少算子其实是各家“卷王”抢着贡献,生怕别人先卡位。
说是开源,实则暗地里都在比谁能先吸引开发者。
这种你追我赶,比起单打独斗,更容易让生态活起来。
社区里偶尔还冒出段子手,吐槽CANN文档看着像“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评论区一片“哈哈哈”,一点不比足球论坛差。
有朋友调侃,“你说CANN能火起来吗?”
我说,“你见过凌晨三点还在疯狂刷知乎的程序员吗?有人在,就有戏。”
技术圈的风向,总是说变就变。
十年前谁敢想国产芯片敢和苹果掰手腕?
看着今天的AI芯片江湖,谁还敢说国产芯片永远翻不了身?
说这么多,问题还没完。
开发者还在纠结用哪个平台,企业还在等谁第一个踩大坑。
CANN和CUDA这场拉锯,归根结底不是一场情怀剧,而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持久战。
技术人、资本、市场、社区,全都上场了,热闹才刚开始。
写到这,你还在等结论?
别闹,AI圈的故事哪有结局。
你要是有故事,评论区见,咱们聊聊,你觉得国产AI芯片这条路,是通往未来的高速,还是一条堵车的老巷子?
别光点赞,发个弹幕,我想听听你的奇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