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轰炸机群竟在中国!轰-6凭啥堆到200多架?美俄选择暴露短板

75     2025-08-12 06:26:55

你绝对想不到,现在天上飞得最多的轰炸机,居然是中国造的轰-6。 美国人手上有大约140架轰炸机,包括老当益壮的B-52“同温层堡垒”、速度惊人的B-1B“枪骑兵”和科幻感十足的B-2“幽灵”隐身轰炸机。 俄罗斯空天军也不弱,能用的轰炸机凑一凑,图-95“熊”、图-160“海盗旗”和图-22M“逆火”加起来,也接近140架。 但这两家加起来的总数,也就跟咱们中国空军的轰-6轰炸机数量差不多! 你没听错,就是中国一家的数量,跟美俄两大国的轰炸机总和旗鼓相当。

这个数字摆出来,足够让人惊讶了。 要知道,苏联解体那会儿可是1991年,离现在已经快35年了。 自那以后,美国和它主要的欧洲盟友,普遍有一种“仗打完了,世界和平了”的感觉。 当时在美国学术界红极一时的是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核心观点就是西方那套自由民主加市场经济,打败了苏联模式,从此就是历史发展的终点站,天下太平了。 这种想法影响巨大,直接渗透到了美国的决策层和军队高层。 结果就是,很多原本在冷战时期雄心勃勃的武器项目,被大砍特砍,甚至直接下马。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和B-2“幽灵”轰炸机。 F-22,号称世界最强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最早计划要造750架左右,结果呢? 冷战一结束,最终只生产了不到200架就关停了生产线。 B-2“幽灵”,这飞翼造型的隐身轰炸机,本打算至少造100架甚至更多,结果也只生产了21架,生产线彻底封存废弃,相关的设备、工装模具,很多都拆掉卖了或者处理掉了。 欧洲国家也类似,觉得高枕无忧,普遍都缩减了军备。

但中国这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那会儿起,看法就跟西方完全不同。 咱们可没觉得什么“历史终结”了。 当时中国的判断是,苏联垮台,美国在全球没了势均力敌的对手,迟早要把主要的矛头转向我们中国。 于是,冷战结束非但没有成为中国“刀枪入库”的信号,反而是加大军事投入、加速军事现代化的一个转折点。 整个90年代和后续的投入,到了2010年代开始结出硕果,也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几年中国军队装备井喷式发展。 这种居安思危、“整军备战”的思路,体现在轰炸机领域,就是轰-6的生产线,从1968年首飞并开始服役算起,虽然中间有过升级换代,但这条生产线一直在运转,没有真正停歇过,持续生产了五十多年! 这样长时间、几乎不曾中断的生产,最终积累出两百多架的庞大规模,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种持续投入策略的必然结果。 想象一下,一架飞机造了半个多世纪还在造,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了。

说到美俄关生产线这事,可不是简单按下暂停键,想开随时能开。 B-2轰炸机的生产线在美国早就拆得干干净净了,恢复原样生产几乎不可能。 俄罗斯那边的情况类似。 那他们怎么维护这些老轰炸机呢? 答案是靠吃“老本”——保留了大量当年生产的备用零件。 轰炸机坏了,就拆下坏零件,换上仓库里存的备件。 问题是,这些备件数量有限,造一架新轰炸机? 对不起,能力已经没了。 美国要想造全新的B-2或者B-1B,和重新设计一款全新的隐身轰炸机差不多费劲,重建生产供应链、培训工人的成本和周期都高得难以承受。 俄罗斯也一样,近些年他们想复产图-160“海盗旗”轰炸机,最终折腾出来的图-160M,其实很多核心部件都需要重新研发和生产,技术资料和供应链都得重建,费钱费力费时,搞了十几年才勉强搞定几架新机。

中国显然看到了美俄在这方面的困境。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让生产线维持运转就是最直接、最保险的做法。 咱们一直保留着轰-6的生产线,目的很明确:不是为了当下立刻要造几百架新机,而是要确保万一真的哪天擦枪走火,战争爆发了,我们立刻就能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轰炸机来补充战场损耗,而不必临时抱佛脚去重建生产线。 这种持续生产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和应对重大冲突的底牌。

当然,必须客观地看待轰-6的性能。 它是当今全球轰炸机家族里独一份的“中型”轰炸机。 你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美国的B-52最大起飞重量220多吨,B-1B和B-2也在150到170吨级;俄罗斯的图-95和图-22M也都在100多吨,图-160更是接近280吨的庞然大物。 而最新的轰-6K/N系列,最大起飞重量也就80吨出头。 吨位差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航程和载弹量。 轰-6K的航程,挂载常规炸弹的话,大概在4000到5000公里左右;最新改进的轰-6N,靠着空中加油管,理论航程能扩展到8000公里以上。 但这个数据,比起美俄那些动辄上万公里航程的重型轰炸机,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载弹量上,轰-6K大概能带12吨弹药,而B-52能带30多吨。

那为什么还要造这么多轰-6呢? 关键就在于中国当前最核心的军事安全需求在哪里。 中国面临的直接威胁和需要重点关注的作战区域,核心就是在亚太这一片——也就是西太平洋、南海、台海周边,以及关系到我们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的印度洋方向一线。 简单说,就是从家门口的近海延伸出去几千公里的范围。 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内,部署在合适位置的轰-6K/N/J这些改进型轰-6,其作战半径配合它们携带的远程武器,就已经完全覆盖并构成了强大威慑。

轰-6可以带的家伙事儿很给力:最新的KD-20(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射程达到1500到2000公里以上,可以攻击陆上的坚固目标;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据估在400公里以上,专打航母;还有鹰击-83等其它反舰导弹,以及常规炸弹、精确制导弹药等等。 一架轰-6K能携带6枚远程巡航导弹或者大型反舰导弹。 想象一下,几百架轰-6,如果集中起来投放导弹,那会是铺天盖地的饱和攻击场面。 对于防卫我们周边的岛屿、打击区域内的敌方大型水面舰艇编队、攻击距离我们海岸线一定范围内的军事基地设施,大量的轰-6配合这些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完全可以形成强大、有效的区域打击力量。 而且别忘了,轰-6虽然个体性能不如美俄大家伙,但它巨大的数量优势带来了持续打击能力,能发动多波次攻击,这在战场上是极其重要的。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巨大优势:成本。 轰-6作为一种设计和生产都非常成熟的中型轰炸机平台,加之其生产周期长、产量巨大,其单机采购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都远低于美国那昂贵的B-1B或B-2,更别说B-52因为机体老化带来的高额维护费用了。 对于中国来说,维持一支数量庞大、可以随时升空作战的轰炸机力量,性价比非常高。 省下来的军费,可以投入到海军、导弹部队等其它关键领域。

当然,中国很清楚大型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战略价值。 轰-20,这款万众瞩目的国产隐身轰炸机,已经出现在官方宣传片中也做过暗示飞行。 它的定位很明确,就是瞄准美国的B-2“幽灵”或者更新的B-21“突袭者”,是一款大型、具备洲际航程和强大穿透能力的隐身战略轰炸机。 外界普遍预测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会在200吨级,载弹量可能是现役轰-6的数倍。 不过,正因为轰-6在亚太区域已经能够非常高效且经济地完成我们大部分的战略威慑和战术打击任务,轰-20这个更高端的平台,未来在中国空军的装备体系中,可能会采用“少而精”的方式加入进来。

装备数量不会像轰-6这么多,而是负责执行那些轰-6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对敌后高价值目标进行深入穿透式打击,或者执行洲际战略威慑巡航。 这种由大量经过验证、经济高效的轰-6平台作为主力,配以少量尖端隐身战略轰炸机构成的体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和战略资源条件下,一个比较合理的搭配。#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