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0MKK俄制导弹引热议
最近,中国空军的苏-30MKK重型双座战斗机在黄岩岛上空拦截并驱逐了一架菲律宾的侦察巡逻机,这件事一下子火了。有眼尖的军迷发现,这架苏-30MKK用的还是俄罗斯制造的R-77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和R-73红外格斗导弹。这让不少人开始琢磨:现在咱们国产导弹技术已经进步这么快了,为啥苏-30MKK还用俄制导弹呢?
苏-30升级与国产化改造
其实啊,咱们国家对进口的苏-30MKK和苏-30MK2战斗机可没闲着,早就给它们做了升级改装。而且啊,我们还用了一些“硬核”的技术手段,把俄式的武器管理系统和火控软件给“破译”了,这样一来,这些战机就能挂载咱们国产的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还有其他很多国产弹药。也就是说,现在这些苏-30已经不只是用俄制导弹了,选择多了去了。
以前啊,咱们空军还自己动手改造过早期进口的苏-27系列战机。那时候的问题挺多的,因为俄制飞机的系统跟咱们自己的武器系统在软硬件和接口上都不兼容。所以这些苏-27只能用原装的俄制R-27半主动雷达导弹,连R-77这种主动雷达中距弹都挂不了,更别说用咱们国产的导弹了。
后来咱们就对这些老苏-27进行了大改,把原来的航电系统换成了彩色液晶显示器,不仅能显示数字地图和战术信息,还能接入战区网络,实现联合作战。同时,还加装了电子战和导弹预警系统(DEWS/CMWS),以及空战数据记录吊舱,整体作战能力提升了不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
苏-30MKK挂俄制导弹原因
既然这样,那为啥苏-30MKK战斗机还要挂俄制导弹呢?其实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当年咱们买苏-30系列战机的时候,也顺带引进了一部分R-77中距弹和R-73红外格斗弹,现在这些导弹还有不少库存。虽然从性能上讲,咱们国产的空空导弹已经比它们强多了,但要是直接扔掉,确实有点可惜。毕竟这些导弹都是经过正规采购流程进来的,花了不少钱,浪费了也不划算。
其次呢,空空导弹本身是有使用次数限制的,不能一直用。R-77和R-73库存多,正好可以用来平时训练或者执行一些普通任务,这样既能消耗掉库存,又不用动用咱们的国产新型导弹。这样一来,新型导弹就能省着点用,关键时刻才拿出来用,这其实是一种很合理的资源安排。再说,打菲律宾那边的部队,R-77和R-73也够用了,完全没问题。
俄制导弹性能分析
咱们来具体聊聊这两款俄制导弹。首先是R-77,这是一种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1982年开始搞,1994年才正式定型。它用的是中段指令/惯性制导,到了末端才用主动雷达来找目标。不过它的雷达导引头——也就是9B-1348E,技术上有点落后。
R-77有个特点,就是尾翼是格栅式的,这样能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和稳定性,但缺点是飞行阻力大,影响射程。在“吹牛模式”下,它在高空迎头攻击时号称能打110公里,但实际有效射程也就不到60公里。相比之下,咱们国产的霹雳-12主动雷达中距弹,在性能上明显更胜一筹。
再来说说R-73,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的空空导弹,配合头瞄设备,实现了“看到就能打”的效果。使用头戴式显示器的话,它能在机头为中心±75度范围内发射,最大射程大约20公里。当年引进这两款导弹,确实对咱们空军的空战能力提升有不小的帮助。
不过话说回来,R-73虽然数据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技术水平已经比较落后了。它还用着老掉牙的模拟电路,导引头也是二元红外的,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都不行,实战性能甚至比我们的霹雳-8B还要差很多。
导弹技术快速发展
现在咱们国家的导弹技术发展得可真快,像霹雳-12这种改进型中距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已经能达到120公里了。而更厉害的是霹雳-15,直接突破了200公里大关。它还用上了双脉冲发动机、主动相控阵雷达和双向数据链,不管是射程还是打击能力,都比俄制的R-77强多了。
不过啊,在实际打仗或者执行任务的时候,选什么武器可不只是看性能这么简单。比如苏-30MKK挂的虽然是俄制导弹,但这也是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做出的选择。而且现在对苏-30MKK也进行了升级,现在已经能用咱们国产的先进导弹了,这样一来,未来在作战时就更有灵活性,选择也更多了。
合理选择与优化搭配
苏-30MKK战斗机挂载俄制导弹看起来有点“不太搭”,其实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这也说明我们在发展军事装备的时候,很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武器系统的优化搭配。随着我国军事技术越来越强,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先进的国产武器装备,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