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塔克拉玛干北缘的沙丘时,总带着些沙砾的重量,却在触及喀拉铁克山南麓时,忽然就柔了下来。
金银川镇便坐落在这刚柔相济的褶皱里,像枚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玉,嵌在天山余脉与大漠之间。
从阿克苏市出发,沿公路向东南行六十三公里,柏油路在戈壁上画出笔直的线,直到远处的山影渐次清晰。
那便是喀拉铁克山,山体不算巍峨,却像道坚实的屏障,将沙漠的燥热滤去几分,给山脚下的小镇留出一片温和的天地。
镇上的人总说,金银川的名字是风送来的。
春末夏初,麦田铺成绿浪,风过处翻涌着青涩的希望;到了秋天,棉田绽开雪一样的花,阳光洒在上面,真能晃出金子般的光泽。
户籍册上的两万七千多个名字,大多与土地有着深根的联系,他们是兵团的后代,是从五湖四海迁来的垦荒者,如今都成了这片绿洲的主人。
老张头就是其中之一,他常坐在镇东头的老水渠边,望着远处的棉田发呆。
他的皱纹里藏着故事——关于如何在戈壁上种出第一棵庄稼,如何在风雪夜守护育苗棚,如何看着儿女接过自己的锄头,又如何笑着接纳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年轻人。
镇上的生气,远不止户籍册上的数字。
三千多位常住的外来者,像溪流汇入湖泊,给这里带来新的涟漪。
清晨的集市上,带着各地方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河南来的老王,承包了百亩棉田,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嘴里还哼着豫剧小调。
四川夫妻开的餐馆,招牌菜是麻辣香锅,老板娘总爱说:“咱这儿的辣椒,可是从老家带来的,够味儿!”甘肃小伙子小李,在农资店帮忙,手脚麻利,说话带着西北人的直爽。
新鲜的蔬菜沾着露水,刚出炉的烤包子散发着麦香与羊肉的混合气息,让这个边疆小镇有了烟火蒸腾的热闹。
老水渠是上世纪垦荒时挖的,如今仍在汩汩流淌。
渠边的白杨树长得笔直,像当年扛着锄头的兵团战士,守护着两岸的田畴。
傍晚时分,常有老人坐在渠边的石头上,望着远处的棉田发呆。
他们的皱纹里藏着故事——关于如何在戈壁上种出第一棵庄稼,如何在风雪夜守护育苗棚,如何看着儿女接过自己的锄头,又如何笑着接纳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年轻人。
老李头就是其中之一,他常坐在渠边,手里捏着一把泥土,嘴里念叨着:“这地啊,就像咱的娃,得用心养。”
风沙偶尔还会光顾,却再也带不走什么了。
田埂上的红柳一年比一年茂密,路边的梭梭树连成了片,把沙漠的边缘越推越远。
常住的人与户籍上的名字,在这里共同写着新的篇章。
有人用无人机管理棉田,有人开起了网店卖干果,孩子们在双语学校里朗读课文,声音清亮得能穿透云层。
小王的网店生意红火,他常笑着说:“咱这儿的红枣,甜得像蜜,谁吃谁知道!”老刘头则迷上了无人机,每天操控着它在棉田上空盘旋,嘴里还念叨着:“这玩意儿,比咱年轻时候的锄头好使多了!”
六十三公里外的阿克苏城灯火璀璨,而金银川的夜晚,有着更沉静的光。
星星垂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摘到,落在棉田上,落在水渠里,落在每扇亮着灯的窗棂后。
这里的日子,不像沙漠那样炽热,也不似雪山那般凛冽,就像喀拉铁克山的南麓,永远有着恰到好处的温暖。
老张头常坐在自家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嘴里念叨着:“这地方,真是个好地方,咱这辈子,值了!”
金银川镇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平静而充实。
镇上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兵团后代,还是从五湖四海迁来的外来者,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将这片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如今的绿洲家园。
老李头常说:“咱这地方,风沙再大,也挡不住咱的心。”是啊,金银川镇的风,带着沙砾的重量,却也带着希望的温度,吹过每个人的心田,留下深深的印记。
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