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外长为何这么说?

185     2025-08-29 02:00:05

“不会有一个巴勒斯坦国”。

当以色列外长沙尔在华盛顿冷冷抛出这句断言时,世界仿佛听见中东和平的棺材板被钉上最后一枚钉子。

为何在2025年的节点,以色列高层敢于如此赤裸地否定巴勒斯坦国的存在?

答案不在白宫的会谈桌,而在犹太复国主义百年未熄的扩张火焰。

这火焰被内塔尼亚胡称作“跨世代的使命”,被修正派思想家称作“以色列地”,被巴勒斯坦人直接称作灾难。

今日加沙的废墟、西岸的隔离墙、戈兰高地的雷达,都是这火焰烧过的痕迹。

外长的表态只是正式宣告:火焰将继续烧下去,直到地图上不再有巴勒斯坦。

要理解这句断言,先得拆开“大以色列”这个概念。

它并非新词,而是19世纪以来犹太复国主义内部最激进一支的地理梦想。

从地中海到约旦河,甚至延伸到幼发拉底河,全部纳入犹太主权的硬边界。

耶路撒冷旧城、西岸、加沙、戈兰高地,一夜之间被军事胜利塞进口袋。

自此以后,历届以色列政府用定居点、公路、法律一点点把口袋缝死。

内塔尼亚胡把护身符上的“大以色列”地图称为“跨世代使命”,不过是把暗室里的蓝图拿到阳光下。

外长8月27日跟进否定巴勒斯坦国,则是为蓝图补上法律注脚。

这套话语背后,是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长达百年的意识形态工程。

亚博廷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铁墙”理论:阿拉伯人不会自愿让出土地,必须用绝对武力筑墙。

贝京把“历史权利”写成神圣契约,沙米尔用定居点把契约钉进每一块山丘。

到了内塔尼亚胡,铁墙升级为高科技隔离墙,定居点扩张为系统性人口工程。

武力、法律、人口三管齐下,巴勒斯坦国的地理与人口基础被同步消解。

很多人误以为“两国方案”仍被国际文件供奉,以色列却早已把它当成外交遮羞布。

每当华盛顿需要一张和平合影,以色列就拿出“谈判”二字。

否定巴勒斯坦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政、军事、立法早已完成的系统动作。

国际社会的“震惊”更像迟到的旁白。

联合国大会年年通过决议,美国年年否决,欧洲年年谴责,阿拉伯国家年年开会。

决议、否决、谴责、开会,循环往复,土地一寸寸消失。

当程序正义无法阻止土地流失,它本身就变成拖延术。

以色列吃准了这一点,于是把话说得更绝。

萨尔的“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等于告诉世界:别等两国方案,连戏都不演了。

有人把希望寄托于阿拉伯国家的集体行动。

然而埃及经济濒临崩溃,约旦担心本国巴勒斯坦裔倒向激进派,沙特忙着与以色列情报合作。

“亚伯拉罕协议”后,阿拉伯政权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热情被现实利益稀释。

街头愤怒仍在,政府决策却倾向安全与援助。

没有外部强制力,以色列的扩张成本几乎为零。

军事上,以色列拥有压倒性优势。

中东战争以来,伊朗系武装虽能骚扰,却无力逆转战线。

哈马斯火箭弹升级十倍,仍打不穿“铁穹”。

真主党导弹数量翻倍,却被以色列空军逐枚点名。

当军事天平极度倾斜,政治解决就失去杠杆。

以色列因此相信:只要把巴勒斯坦人的抵抗压成治安问题,世界就会习惯新的地景。

于是我们看到,每次冲突升级后,以色列国内民调反而上扬。

民众在战火中确认“安全只能靠扩张”的叙事。

左翼政党在议会边缘化,利库德与更右的宗教复国主义党瓜分主流。

民主制度没有制衡扩张,反而把扩张合法化。

这套逻辑并非不可挑战,但挑战点不在耶路撒冷,而在华盛顿。

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8亿美元军援,其中铁穹导弹、F-35零件直接用于占领行动。

没有这笔援助,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将大幅缩水。

问题是,美国国内对以色列的支持仍跨党派压倒。

AIPAC的金流、福音派的选票、军工复合体的订单,把批判声音压成边缘。

只要华盛顿不踩刹车,特拉维夫就不会松油门。

以色列清楚,真正能让“大以色列”刹车的是国际法与经济代价。

国际刑事法院虽对以军展开战争罪调查,却无法执行逮捕令。

欧盟讨论制裁定居点产品,却迟迟不落地。

跨国公司仍在被占领土设厂,养老基金仍在投资以色列债券。

当违法成本低于扩张收益,法律就沦为纸面。

有人寄望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认为法塔赫与哈马斯若能联合建国,可形成统一谈判代表。

然而以色列用“分而治之”精准削弱任何团结苗头。

西岸安全合作让法塔赫失去民心,加沙封锁让哈马斯困守废墟。

两边都被迫依赖外部资金,真正的独立决策空间极小。

缺乏主权实体,建国只剩口号。

在此格局下,巴勒斯坦人面临三种选择:继续抵抗、流亡、接受二等公民身份。

抵抗换来更严封锁,流亡伴随海上偷渡溺亡,留下的人则需在检查站与定居点夹缝中求生。

无论哪条路,巴勒斯坦国的轮廓都在消散。

以色列给出的替代方案是“经济和平”:允许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打工,换取对政治权利的沉默。

短期看,工资的确高于本地水平。

长期看,经济依附进一步掏空建国诉求。

当生存系于敌国工资,独立国家就沦为奢侈愿望。

回望百年,犹太民族曾为无国之痛付出血泪,如今却用同样手段制造新的无国之人。

历史的反讽在于,受害者叙事被转译为扩张合法性。

“大以色列”梦想越是接近实现,其道德代价就越是高昂。

一个靠军事优势维系的体系,终将被下一代技术或地缘变化打破。

届时,今日筑起的铁墙,可能成为明日围困自己的牢笼。

萨尔的那句断言,看似终结了巴勒斯坦国的可能,却也把以色列的未来锁进单一身份国家的人口噩梦。

当阿拉伯裔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民主与犹太性之间的裂缝只会加深。

拒绝两国方案,最终可能迫使以色列在种族隔离或放弃犹太多数之间二选一。

无论选哪条路,都意味着“大以色列”胜利的背面,是以色列自身民主与安全的慢性自杀。

问题回到原点:世界是否继续旁观?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下一个被否定主权的民族,也许就在别处排队。

我有时候真的在想,真没有人能救巴勒斯坦,以色列就真的如此无法无天?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