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揭秘:美国曾派遣200万大军参与朝鲜战争

57     2025-09-11 04:05:14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方被迫撤离朝鲜半岛,随即苏联和美国接管了朝鲜的行政和军事事务,并在北纬38度线将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别由苏联和美国进行管理。

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朝鲜本为独立政体,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各地涌现出民族独立的诉求,期待恢复国家主权。这种民族主义力量在随后的权力争夺中迅速分化,最终北方与南方分别建立了对立政权,这场权力博弈很快演变为一场民族范围的内战。

随着国际力量介入,内战的规模显著扩大。美苏两国相继参与,使之升格为一次全球瞩目的冲突朝鲜战争。战争期间,数百万平民死亡,约300万人沦为难民,成为二战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在纪念活动中透露,美国历时动员参战士兵逾200万,这段历史的脉络因此备受关注。

朝鲜半岛自近代以来就处于国际势力的角逐之中,尤其在地理位置和资源方面备受日本等邻国垂涎。1910年日本对朝鲜实施吞并和殖民统治,长达36年,期间资源被掠夺,教育受到奴化影响,还大力推行“日韩同祖”以同化朝鲜民众,这种压迫进一步激化了区域民族矛盾,为日后动荡埋下了隐患。

1945年初,美、苏、英三国于雅尔塔商议战后各项安排,遗留的分歧最终导致冷战格局的形成。根据会议决议,原日本统治下的朝鲜由美苏两国进行分区管理,其目的在于协助朝鲜实现过渡。然而不论南北民众,均希望组建属于本民族的统一政权。这些运动最终因美苏干预而被压制。美国与苏联对各自控制区积极扶植亲近势力,导致筹组统一选举的进程屡次受挫。

1947年,美国转而将朝鲜半岛问题提交至联合国,由九国组成东北亚事务监督委员会,协调南北政权的建设和议会选举。1948年,南方在军警戒备下选出李承晚为总统,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采取资本主义道路;北方则在缺少国际监督的情况下由金日成掌权并宣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分裂由此确立统一的意愿变成了双边角力的导火索。

朝鲜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两国参战。世界人口最大国与军事实力最强国面对面交锋,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战争以停战协议收尾,虽然没有正式的和平条约,但中国打破了美国长期对外战争的“不败记录”,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尽管美方公布的伤亡数字似乎不足以说明其战略撤退的理由,许多观察者怀疑美国隐瞒了实情。直到数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纪念仪式上表示,战争期间美国实际参战人数高达200万,这才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

抗美援朝的缘起,还需从朝鲜半岛政权分立谈起。新建立的南、北政府都意图以武力统一全国,虽然大国普遍希望和平,但战后苏美撤军时并未向朝鲜提供大量重型武器,使得1948至1950年间虽有摩擦,却波澜不惊。两方均缺乏独立进攻的能力。

中国建国后,积极修正与苏联此前的不平等条约,在东北领海和港口权益问题上重新达成协议,从而引发苏联将战略重心瞄准朝鲜半岛的新港口。金日成的武力统一方案得到苏联默许,最终在1950年6月25日清晨,朝鲜战争全面爆发。朝鲜军队进展迅猛,不到三天便逼使韩国高级官员南逃至釜山,并于6月28日占领汉城。

韩国败退的局面促使美国直接介入,宣布支持南方,并于6月28日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公开干涉朝鲜与中国事务。世界局势骤然紧张。随后七月,美方操控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缺席之下匆匆通过军援决议,组建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共计有16国军队参与,加之南韩部队,战争规模持续扩大。

虽然美国高喊恢复战前格局的口号,实则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1950年9月,美军主力趁朝鲜后方空虚,发动“仁川登陆”,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多次警告美军,不得突破三八线,否则将不得不出兵。然而警告未被重视,美军随后越界推进至朝鲜首都平壤附近,甚至发出无条件投降的威胁。

事态发展到这一阶段,朝鲜战争已不再仅是内战,而变成了跨国军事侵略。10月初,中国接到金日成求援电报,鉴于国际安全压力和自身边境安全考虑,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正式赴朝作战。

中朝联军连续开展五场大型战役,逐步将联合国军逼回三八线周边。尽管美军屡次发动进攻,均被志愿军坚决挫败。三年的激烈鏖战后,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朝鲜军事停战协定》,战争告一段落。朝中联军以劣势装备和兵力,凭借卓越的战术和坚强的意志力,击退了包括美军在内的多国联军。这一胜利不仅保卫了国家利益,也彰显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精神。

关于志愿军战法,外界有“人海战术”之说。实际上,美国参战部队轮换人数达200万,另有韩国与联合国军编制152万,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大兵力134万。由此观之,志愿军凭借少胜多、以弱制强,依靠卓越战术和顽强斗志取得胜利,“人海战术”之说站不住脚。中国的胜利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历史事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参考文献参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