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世界奇葩不奇葩?经济发达、人均寿命全球领先的小日子日本,偏偏在平均身高上“矮”人一截。19岁的日本小伙子们,平均身高172.06厘米,直接被同龄的中国人和韩国人反超——中国小伙儿人均175.7厘米,韩国同龄兄弟也有175.5厘米。别以为这事情只有男生尴尬,日本女生的身高焦虑更是大写的无语。170厘米以上的女孩,不是“美丽怪兽”就是“东京塔”,只能自证清白,生怕被网友嘲成楼房一角。咱们都知道,东亚孩子补习课加火锅、小龙虾都恨不得一口吃个两人份,可轮到身高,“膝盖以下全是省”,日本这从“头”到“脚”的身高焦虑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玩意儿?
有人说,发达国家长得高,发展中国家只能仰望,这逻辑在日本这就不灵了。你看咱们中国,“食堂打饭多拿一勺肉都能被盯上”的韩国同龄人都比日本男孩子高,实在是让人云里雾里。日本这边女生更惨,平均也就158.5厘米,高个儿在聚会上不是被调侃成“东京塔”,就是在综艺上脱鞋自证清白。新垣结衣,169厘米,拖鞋一脱,网络纷纷点赞,“终于没破大关!”你说这尺寸焦虑,别的地方都是女生怕胖,在日本,愣是怕高。明星也躲不过风言风语唐可可虚拟个170厘米,上一镜头直接成190,瞬间把别人都拍成幼儿园小朋友。网友一阵调侃,直接送上“美丽怪兽”金牌。这些个数据背后,是不是日本社会对身高的脑补有点离谱?“160以内,才叫可爱”,比东北大姨的择婿标准都苛刻。难不成,身高真就成了女生的原罪,越高越没市场?
这玩意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日本社会对于女性身高的偏见,藏的还真不是一般深。大众全都“矮个子情结”附体,啥小鸟依人、娇弱可怜、男子汉保护欲,全都一锅端了。你在街头打听,“你希望自己身高能矮点吗?”五个女孩三人点头,“最好150-160厘米,正好能装个可爱。”不是开玩笑,这种审美可是历史遗传,追本溯源能挖到平安时代,武士集团就喜欢“静御前”那样柔弱得能跟风一块儿飘的女性。忠诚顺从还得小巧玲珑,这才是“大和抚子”的黄金模板。不信你翻翻武士的故事,主角都是英武高大的男主,身边必须配个“小个子女伴”,否则会被笑话成“哥俩好齐刷刷上天桥”。而娱乐圈就是放大镜,社长“强尼·喜多川”主导杰尼斯事务所,从男生阴柔美到女星小巧玲珑,连偶像剧都把高个儿女演员边缘化,生怕和男主站一起显得男主不够“man”。毕竟早年高仓健、三船敏郎的硬汉时代都变成了“奶油小生”,后来的日本小鲜肉一个比一个都能拧出水。女演员呢?不是160就是155,要是170,就被拍成“怪兽”,海报里男主都得垫脚才敢合影。这种偏见背后,到底是谁在撑腰?社会观念、娱乐风向,简直就是一对“绝配”,把身高焦虑打包进了日本人的DNA里。
表面日本身高数据就是个统计学小数点,让人以为时间久了自然就能“蹭蹭蹭”往上长。但实际上,这里面水太深了。你别觉得只有娱乐圈那点事,科学研究一出场,“低体重新生儿”一抓一大把。自打上世纪80年代,防止妊娠中毒症的美好愿望被曲解,孕妇体重管得比高考分数还严格,日本妇产科学会甚至建议孕期只长7到10公斤,硬是要比欧美同行瘦一圈。妈妈吃少了,孩子生下来轻,长大再给家长一个“惊喜”,成年就是比爸妈低一头。据森崎菜穗团队研究,2014年出生的小伙伴,长大成人的男生要比1980年代的矮了1.5厘米,女生矮了0.6厘米。这么折腾,别说追上邻居家中国和韩国了,连自家都“逆生长”。但大家心里还是憧憬着“营养调整,说不定哪天就追上去了!”实际上这点粮食供应谁都明白,日本每年粮食自给率才38%,大米能自给,但小麦、大豆、肉都要靠进口。小龙虾火锅甭提了,就连泡面都得算计着买。中国人均肉类都快冲到70公斤了,日本还不到52公斤。营养这道关卡,日本怎么绕都绕不过去。大家以为事态平息,就是隔靴搔痒,唯有“社交自嘲+营养补剂”才能宽慰下那颗高不起来的心。
话说,矮个子的审美从来不是孤立的,背后还藏着一堆外力推动。一看二战后,麦克阿瑟与天皇的合影上了报纸,“胜者为高,败者为矮”,殖民主义的暗示啪啪往脸上糊,整个社会都不自觉地“内化受害”。再看欧美影视剧,日本人不是忍者就是花魁,形象就是又矮又原始。听起来好笑,实际上影响深远。还有娱乐圈,强尼·喜多川“造星工厂”那是有故事的,据BBC纪录片和周刊文春各种爆料,性侵丑闻、给未成年男孩吃雌性药,全都为阴柔审美添砖加瓦。男偶像们脸嫩身矮,女明星如果个子高,就等着被边缘,越标准越被打压。最终连观众都接受了,“女生就是要可爱,男生就是要阴柔”,整个社会在无限回环里自我强化。“高个子女生身边只能站二次元角色,真人没人配得起。”这话听着玩笑,实际上是无数高个女生的“气到死地”。连超模富永爱都忍不住说,自己15岁身高175厘米,校园被排挤到怀疑人生,还信奇葩传说抽烟能抑制长高,结果一度差点自暴自弃。这种审美困局一旦形成,不管科学怎么解释、社会怎么辩论,都难以翻篇。毕竟娱乐圈在带节奏,外部媒体又在加戏,结果就是“升高变沉默、变贡品”。
表面上,大家都觉得审美风气不过是个人喜好,顶多影响找对象,哪有啥大不了?可仔细琢磨,这种“唯矮可爱”的观念已经从心理层面渗透到国家层面,“小个子是美德”仿佛成了国民守则。分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日本网络、综艺、校园,小高个女生人人自危,“怕被标签怕被孤立”。营养学家振臂高呼,快给孕妇加营养,大众却集体加速追求“体重轻身高矮”。更讽刺的是,眼看隔壁中国、韩国都靠合理膳食、肉类多吃、身高齐步走,日本还在炒“黄金区间155到160”,没有谁敢大声说“高个也有春天”。那些活跃在演艺圈的明星、模特。就像富永爱这样,用自己的经历不断呼吁“别歧视高个女性”,但现实永远快她一步。成千上万的日本女性只能在“矮小的漂亮”与“高大的异类”之间左冲右突。矛盾越来越烈,营养、文化、审美三重压力裹挟下,想要调整难于登天。更别提日本的粮食大头还得靠进口,肉类啥的连韩国都赶不上,营养瓶颈成了国民噩梦。若不是富永爱这样的人站出来大声说“不”,怕是还得有更多人活在标尺里。
日本的身高问题不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和那啥胎教营养、外来审美、娱乐圈风气全都绕不开。这些年,“高个女生是东京塔”“男生越阴柔越香”被炒成社会定式,连饭桌讨论都成了“你家闺女这么高,以后怎么嫁人?”可问题是,文明难道就通过身高看门票么?东北大娘要是来日本遛了一圈,估计要说你们这标准,没一个能入选重工业车间。营养不全、文化偏见、审美刻板,杂糅一起,让普通日本青年只能活成数据统计表里的小数点,两头不讨好。其实身高不过是个健康指标,没人规定高矮就是人品优劣。就连娱乐圈那点造星风波,到头来也不过是给社会主流添点视觉麻辣。假如有一天,大家都能明白,“健康才是唯一标准”,日本社会也许会换个活法,不再在身高这点小事上反复打滚。
你们说,日本女生到底是要拼命减高,还是干脆举高高?身高超过170厘米真的会变“东京塔”、没人敢爱了吗?还是说,社会审美变了就什么都好说,高个儿女生也能美得不可一世?到底是身高让人变成异类,还是我们把审美标准绑得太死了?来,评论区聊聊你支持“小巧可爱”审美,还是“高挑独立”派?咱们一起看看谁能说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