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新德里,一家叫“欧亚时报”的印度媒体发了篇文章,说中国空军不用等六代机服役,已经在隐身战机上压过美国。这话一出来,圈内外都在议论。因为这个题目够猛,结果传播很快。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它给出的数字准不准。同样重要的,是它算账的口径到底怎么定的。
先看它的核心数字。它说中国已经有300架歼20,每年还能再造100到120架,还出现了改进型和双座型。这套说法,把量和速都点得很满。中国官方没公开过确切总量。美国国防部2023年的年度报告提到“超过150架”,2024年多家公开画面显示产能在涨,但具体到“300”这个数,外界还没独立证实。先按“印媒估计”处理,再看后面的证据。
再看它拿美国做参照。文章说美国一年造约150架F‑35,因为要供多国,美国军方自己拿不到50架,还呈现下降趋势。事实是,洛马工厂的年产规划确实在这个量级。2023年全球交付接近百架,2024年因为TR‑3软件延迟,美军接收放缓,这点美国空军自己也公开过。可是“不到50”的表述,要看统计口径,是按全年、按季度,还是按验收节拍。如果不把这些讲清,容易让人误解。
把总量摆一摆。美国拥有两款隐身机,F‑22生产过约180架,现役在150架左右;F‑35全球交付累计已达近千架,美国军方手里有数百架。仅从“谁的隐身机总量最多”这个简单问题美国还是第一。同样,欧亚时报的“全球最大”提法,更像是按某种局部口径来算的。换口径,会变。
口径换到西太平洋,会是另一组账。美国要跨太平洋来抢地盘,靠日本、关岛、阿拉斯加这些点支撑,出动距离长,补给线也长。中国在家门口,机场多、场站近,出动频率和回收也快。若只比较“某一时段、某一片海域能拉上跑道的隐身机”,美国不一定占上风。这也是印媒喜欢抓住的角度。
说到中国的实际部署,公开画面里,歼‑20在芜湖、衢州、成渝一带都出现过。央视和地方媒体的报道,能看到不同旅队的训练剪影。还有夜航、空中加油的片段,这些都说明量产是真的在推进。基地保障设施在跟进,调度和训练密度也在上升,这是外界能看见的部分。
性能方面,大家最常提的是远距空战。PL‑15导弹的射程,公开资料普遍认为比AIM‑120D更远。但射得远不等于打得准。谁先发现、谁先锁定、谁能稳住链路,最后谁能打中,还是要靠雷达、数据链、预警机和地面指挥一起配合。中国强调“体系作战”,美国也一直这么搞,差别是两边的做法和节奏。
双座歼‑20S,是这两年讨论多的一个点。它的好处很直观,前座专心飞,后座主抓传感器和武器,再看无人机队伍的协同。中国公开过“攻击‑11”和“飞鸿‑97A”等方案,思路是有人机带无人机一起打。如果这套在部队里跑通,指挥和协同会更稳,任务种类也会更广。
美国这边并不是停着。它也在推进“有人机带一群无人僚机”的大型计划,外界常叫CCA,名字不重要,路子相似。还有下一代载人战机项目在路上,目标就是拉开性能档次,同时把作战方式升级。双方都在下棋,谁先把人机协同跑通、把成本压下来,谁就先拿到实战收益。
节奏对比,是这两年的明显变化。中国新机型迭代快,公开活动上常能看到新构型;美国的F‑35软件升级卡了不少时间,影响了接收和训练。F‑22的改装讨论很多,实际落地慢,这也让美空军吐槽。结果就是,亚洲方向的出动和训练密度,中国更活跃,美国更谨慎。
数量的预测,欧亚时报给得很猛,说2030年前中国五代机超过美国,2030年代中期歼‑20破千。预测可以但别当定论。因为这个,产能和资金是一块,发动机供给、飞行员培养、地勤维护、备件保障都是必须跟上的环节。训练小时数和综合保障,决定了“能打多久”。
美国的优势在全球铺开的网络和长期经验。中国的优势在本土的集中投入和工程推进速度。同样,两边都在练联合作战、跨军种配合,这些不会因为一篇报道就翻盘。比的不只是飞机多少,还包括谁能把飞行、导弹、预警、电子战、补给这些环节拧成一股绳。
地区对比的讨论,其实早就有。2021年有西方智库说中国空军是“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的”,2027年“西太平洋关键地区数量比12比1”这种说法也出现过。这些话要看前提,时间、地点、参战单位和场景,一旦换条件,也会变。媒体喜欢用醒目的句子,但作战是复杂的现场。
中国这边,成飞工程师在公开活动里提过歼‑20的“三个特点”,隐身好、单机能力强、体系协同强。对应到训练,就是飞得远、看得远、打得远,还要打得准。这些描述对上我们近年的观察。美国飞行队也在加紧夜航、海上出动和跨国演练,各自都在补短板。
最后给大家一个现场。清晨,芜湖的跑道边,地勤把电源车接上机头,机务把蒙皮缝检查了一遍,飞行员踩上折梯,拉下座舱盖,地面指挥员冲他比了个“可以”的手势。下一次海上联合演练,会不会看到双座歼‑20带着两三架无人机一起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