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吗?是,他发起了古文运动

178     2025-10-10 06:31:09

贞元十八年的长安,三更天的书斋还亮着一盏油灯。韩愈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把刚写好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初稿推到一边,抓起笔在宣纸上重重写下:“文以载道,非雕虫小技也!”桌角堆着几十篇骈文范文,那些对仗工整却空洞无物的句子,让他想起上个月参加的科举考试——考官们捧着华丽的骈体考卷点头称赞,而他那篇谈民生疾苦的古文却被扔在一旁。这一年,31岁的韩愈还只是个四门博士,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掀起一场改变文坛百年风气的“古文运动”,而这场运动,也让他最终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

1. 为啥要搞古文运动?骈文已经“病入膏肓”

要理解韩愈为啥能当「唐宋八大家」之首,得先搞清楚他发起古文运动的背景。从初唐到中唐,文坛上最流行的是“骈文”,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比如写“日落”得说成“金乌西坠”,写“下雨”要讲“银河倾泻”。但问题是,为了追求形式美,作家们往往把内容抛到脑后,一篇几千字的骈文,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些空话套话。

《旧唐书·文苑传》里就记载,当时的考生写科举文章,“多拘偶对,喜用古语,甚者模拟古语”,以至于考官都分不清谁写的是真情实感,谁是堆砌辞藻。更严重的是,这种文风还影响到了朝政——大臣们写奏折用骈文,明明一句话能说清的事,非要绕十个弯,导致政令传达效率极低。韩愈在《进学解》里吐槽这种现象:“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意思就是,现在选人才只看文章写得漂不漂亮,不管有没有真本事。

这时候的文坛就像一棵长歪的树,急需有人来扶正。而韩愈,就是那个站出来“砍歪枝”的人。他提出的“古文”,不是指远古的文章,而是要恢复先秦两汉时期那种“言之有物”的散文传统——句子长短不限,只要能把道理说清楚、把情感表达真切就行。这种主张,在当时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因为骈文已经流行了几百年,从皇帝到文人都习惯了这种写法,但韩愈偏要“逆流而上”。

2. 韩愈的“组合拳”:理论+实践,把古文运动干成了

光喊口号没用,韩愈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既搞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又写出了一大批能让人信服的范文,这也是他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核心原因。

在理论上,韩愈提出了两个关键观点。第一个是“文以载道”,他在《答李翊书》里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意思是写文章的目的是传播儒家的“道”——也就是仁义道德、治国理念,而不是为了炫耀文采。第二个是“不平则鸣”,他在《送孟东野序》里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就是说,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遇到不公、感到喜怒哀乐时,就应该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两个观点,一下子击中了骈文的要害——骈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无病呻吟”,既没有“道”,也没有“情”。

理论有了,接下来就是实践。韩愈自己写的古文,简直就是“行走的教材”。比如《祭十二郎文》,这是他写给去世侄子的祭文,没有一句骈文对仗,全是家常话:“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短短几句话,把从小到大和侄子相依为命的感情写得催人泪下,千百年来读这篇文章的人,没几个能忍住不哭的。还有《师说》,里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直到现在还被我们挂在嘴边。

更厉害的是,韩愈还懂得“团结队友”。他带动了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文人一起写古文,形成了强大的文坛声势。柳宗元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们的文章一出来,“学者非韩柳之文不读”,连以前写骈文的文人都开始跟风学古文。就这样,古文运动从一个人的“呐喊”,变成了整个中唐文坛的“潮流”。

3. 为啥是“之首”?看看唐宋八大家的“朋友圈”就知道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啥韩愈能排第一?因为他是这场古文运动的“开山鼻祖”,后面的几位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韩愈,就没有后来的唐宋古文盛世。

宋代的欧阳修,是继韩愈之后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他自己就说:“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意思是写古文就要学到韩愈这个水平才算到头。欧阳修还把韩愈的文章编进教材,教给苏轼、苏辙兄弟。苏轼更是韩愈的“超级粉丝”,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句话后来成了对韩愈最经典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说他把衰落了八代(从东汉到隋)的古文传统重新振兴起来。

这里还有个反常识的知识点:多数人以为韩愈只是个文人,其实他还是个敢作敢当的“硬汉”。唐宪宗时期,皇帝迷信佛教,要把一块佛骨迎进皇宫,满朝文武没人敢反对,只有韩愈写了《论佛骨表》,直言不讳地说皇帝信佛是“伤风败俗”。唐宪宗气得要杀他,多亏大臣们求情,才把他贬到潮州。但即便这样,韩愈也没放弃自己的主张,到了潮州还在推广古文教育。这种“文如其人”的品格,也让他在「唐宋八大家」里更有号召力。

4. 放到今天,韩愈的“古文运动”还能给我们啥启示?

可能有人会说,韩愈的古文运动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跟我们现在有啥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呢。现在的网络时代,不也有点像当年的“骈文时代”吗?很多人写文章、拍视频,只追求形式花哨——标题党、浮夸的特效、空洞的鸡汤,却忘了内容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韩愈说的“文以载道”,放到现在就是“内容为王”。不管是写公众号文章、发朋友圈,还是做短视频,只有真正有价值、有情感、有思想的内容,才能打动人。就像韩愈的《师说》,因为说出了“尊师重道”的道理,所以能流传千年;而那些当年华丽的骈文,除了在古籍里躺着,没几个人还记得。还有他的“不平则鸣”,告诉我们创作要真诚——别总想着模仿别人的爆款,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独到见解写出来,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鸣。

韩愈用一生证明了,好的文章从来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能改变风气、影响后人的力量。他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不只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更因为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文以载道”的担当。

如果让你穿越到中唐,你会愿意跟着韩愈写古文,还是继续写华丽的骈文呢?要是你有机会跟韩愈对话,最想问问他关于写作的什么问题?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喜欢历史人物故事的话,关注我,下次咱们接着聊唐宋八大家里其他几位的趣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