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会谈结束,中方反制美国芯片,人民日报给出21个字,特朗普听明白

199     2025-09-19 01:46:12

中美经贸谈判在马德里拉开帷幕。但会谈前夕,美国商务部突然将23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试图以此向中方施压。中方反应迅速而果断。 短短几小时内,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进口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并对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歧视性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

2025年9月14日,中美第四轮面对面经贸谈判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此次会谈直接涉及关税政策、出口管制范围调整以及TikTok在美运营等核心议题。

谈判氛围在开始前就已变得紧张。9月12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23家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些实体大多涉及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

中方对美方的挑衅行为反应迅速而强硬。 在美方宣布制裁后不到两小时,中国商务部就宣布了两项反制措施:对美国进口模拟芯片开展反倾销调查;对在华美资企业的就业歧视行为启动反歧视调查。

中方的反制措施直击美方要害。 模拟芯片和集成电路是美国出口中国的核心产品之一,近年来出口量虽然上涨,但价格却明显下滑。

美国对华芯片战略采用“两头堵”策略。 一方面,美国严格限制高端芯片及芯片制造设备对华出口,阻止中国获取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美国却允许甚至鼓励向中国大量倾销普通模拟芯片。 数据显示,2022到2024年间,美国相关芯片产品对华出口量上升37%,价格却下降52%。

这种策略旨在阻碍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进展,同时通过低价挤压中国中低端芯片企业的生存空间。 美国试图维持其芯片霸权,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整体发展。

美国芯片企业因此承受巨大损失。英伟达2024年中国市场营收暴跌40%,英特尔被迫关闭马来西亚工厂。

面对美国限制,中国加快了芯片产业自主可控的步伐。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应对美国限制。 华为通过中芯国际等获取国产芯片,并加大自主研发;中国半导体设计公司也开始在马来西亚等地封装高端芯片,规避美国管制。

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中芯国际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四座工厂投产后月产能增加35万片,华虹集团无锡12英寸线月增8.3万片。

长江存储NAND闪存全球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3%跃升至2025年的8.1%,成本降至0.03美元/GB,仅为三星同类产品的1/3。

中美芯片战不仅影响两国,也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美国的技术封锁导致全球芯片供应链紧张,许多依赖这些芯片的企业面临交货延迟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企业不得不增加库存以应对可能的供应中断,这增加了库存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成熟制程芯片输出至东南亚、中东、非洲。 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达6502.6亿元,同比增长20.3%,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逆向渗透态势。

各国企业为规避美国制裁,开始寻找替代供应商,导致供应链重新配置和调整。 据估计,全球供应链重组可能导致企业额外支出数十亿美元。

中方的反制措施建立在法律和事实基础上。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权益,但更愿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此次未采取“以牙还牙”的关税报复,而是选择WTO框架内的反倾销+反歧视调查组合拳,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避免贸易战升级。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六大行业协会明确表态支持国家的反制措施,形成了“政策-产业-舆论”协同矩阵。

数据表明,美国模拟芯片出口价格在2022至2024年间下降52%,直接导致国内企业毛利下滑33.41%,这明显符合世贸组织对反倾销的认定标准。

中美芯片博弈将是一场持久战。 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对华限制范围,而中国则需要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实现自主可控。

中国目标是到2025年,国产芯片自给率将达到70%(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30%左右)。 中国还计划到2025年将芯片制造产能提高至每月450万片晶圆,较2020年增长超过一倍。

特朗普要求英伟达等芯片企业缴纳“保护费”才允许对华出口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损害美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这些资金本应用于研发投入,维持技术领先地位。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科技自立护产业,反制不公守规则,合作共赢才长久。 ”这21个字道破了中美芯片博弈的实质出路。

中国芯片产业已在逆境中成长。 2025年上半年中国芯片出口额达6502.6亿元,同比增长20.3%,成熟制程芯片自给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70%。

中美芯片博弈已成为一场关于规则与秩序的较量。 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精准打击了美国芯片战略的弱点。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称:“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权益,但更愿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