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最后一周,A股市场有222家公司被机构“上门摸底”,但资金并非均匀撒网。 其中,13家公司获得真金白银的净流入,而另外7家虽被频繁问询却未见大笔买入,机构的态度在调研热度与资金流向的差异中露出端倪。
半导体与汽车电子成调研焦点
图像传感器公司思特威吸引了92家机构调研,成为当周最受关注的企业。 其产品应用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设备,并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在汽车电子领域,德赛西威(智能座舱)、闻泰科技(芯片)、华润微(功率器件)等公司均获超60家机构调研,这些企业覆盖了智能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从电控系统到车用电路板,拼出了一辆智能车的完整骨架。
新能源设备:低调的“卖铲人”受青睐
机构对新能源产业链的调研转向了上游设备商。 晶盛机电的光伏晶体生长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约六成,汉钟精机的真空泵用于光伏和半导体生产线,永臻股份的光伏边框虽不起眼,却是太阳能板安装的关键支撑。 这些公司不直接生产成品,而是提供制造工具,体现了资本对产业链基础环节的重新审视。
医药行业比拼“出海”能力
医药企业的调研重点从仿制药转向创新与国际认证。 博瑞医药在原料药基础上加速新药研发,盟科药业专注抗感染药物,信立泰则在心血管领域推出新药。 在医保控费背景下,机构更关注企业通过国际临床认证、将药品推向海外市场的能力。
资金动向揭示真实偏好
调研热度与资金流向的对比暴露了机构的真实意图。 聚辰股份、德赛西威、当升科技分别获得2.97亿、2.58亿和2.14亿元的资金净流入,而沪电股份、冰轮环境等公司虽被多次调研,却未见大规模资金进场。 这种差异显示机构对部分企业仍持观望态度,需进一步验证其技术落地和盈利前景。
“隐形冠军”浮出水面
一些看似冷门的企业悄然进入机构视野。 皖仪科技的检测仪器、肇民科技的精密塑料件、软通动力的汽车软件,这些领域虽不引人注目,却是高端制造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们的被关注,反映出国产替代已从“能否做出来”进入“能否做得稳、做得久”的阶段。
外资加码硬科技赛道
下半年以来,外资机构对A股的调研次数达2100次,电气部件、工业机械、电子元件成为重点领域。 汇川技术获得188家外资机构调研,埃斯顿、华明装备也获超百家外资关注。 外资的布局与国内机构形成共振,共同聚焦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环节。
产业逻辑从“扩产能”转向“硬技术”
与2022年机构扎堆储能和锂电池材料不同,2024年的调研重点已转向上游设备、车规级芯片和精密制造。 这一变化背后是产业逻辑的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与国家“工业强基”的政策方向同步。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