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1897年生于广东梅县,是我国十位元帅中的杰出代表,曾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职务。他坚守真理,以大局为重,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刻,总是挺身而出;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怀有无比的忠诚;他一生功勋卓著,却从不自诩,将所有的荣誉都归功于党和人民。他性格豁达,乐观向上,常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并勉励子女勤奋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勇敢承担起时代的重任。
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在当地做酿酒、磨豆腐一类的小本营生,心地善良,耿直厚道,办事稳妥,颇为乡亲们所称道。叶剑英的母亲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补贴家用,是一位勤俭持家、睦族和邻的贤妻良母。父母勤劳、善良的品德,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岁时,父母省吃俭用供其到当地私塾读书。他埋头苦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7年,他考取云南讲武学校(即原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任新编第二师代师长。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面临反蒋还是投蒋的关键抉择。后来,他回忆道:“若只为个人利益,跟随蒋介石,至少能位高权重。但蒋介石屠杀工人、民众,已成为反革命!革命与反革命,界限已十分清晰。只有革命才有出路。于是,我下定决心,通电全国,反蒋。”通过观察,他看清了国民党官僚只图私利,忽视民生的真面目,而共产党则坦诚自己的政治立场,一心为工农大众谋福祉。他与周恩来、叶挺等共产党人交往,深感他们思想进步、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是真正的革命者。因此,他多次向党组织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党组织向周恩来汇报后,得到了他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
叶剑英曾在后来的交谈中坦言:“那时我对共产主义尚无全面领悟,但深知国民党弊端丛生,沉溺于享乐与腐化,其失败不可避免。共产党充满生机,胜利指日可待。随后的学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逐渐成型,我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资本主义终将走向消亡,共产主义将取而代之,正如资本主义将取代封建主义一般。自此,我对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便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七月下旬,为有力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径,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发起南昌起义。此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得悉汪精卫、张发奎等人假借庐山会议之名,意图扣留贺龙、叶挺,并部署三军兵力在德安对其部实施包围的消息。叶剑英闻讯后,立即在九江甘棠湖上的一叶小舟中与贺龙、叶挺会面。三人秘密商讨应对策略,最终决定采取贺龙、叶挺不赴庐山、拒不接受张发奎的命令,并将军队集结于南昌的决策。叶剑英的这一果断行动,成功避免了党所领导的军队被敌人围剿的险境,确保了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展开。
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分头北上,党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先是指示左路军按兵不动,1935年9月9日,他又发电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当时,叶剑英最早看到这份电报,感到事关重大,将它交给毛泽东。中央根据这一情况,紧急决定率右路军中的部分部队即刻北上。1937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到这件事时说,“叶剑英同志便将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如果当时我们稍有疏忽,恐怕就会引发冲突。”在1962年9月24日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叶剑英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两句话赞誉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明辨是非,作出果断决策。
毛泽东与叶剑英
1943年,叶剑英在延安的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中,亲自动手纺起了线。
1979年1月,叶剑英莅临海南,与当地驻军负责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实际上,在林彪事件爆发之前,毛泽东便已将多年“靠边站”的叶剑英纳入考虑。1971年8月28日,他在长沙与刘兴元、丁盛、韦国清、汪东兴会面时,再次提及1935年的电报事件,并明确指出:“叶剑英同志在此次关键时刻功勋卓著,你们理应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1986年,叶剑英同志的离世,中共中央在悼词中赞誉他:“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他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更被世人传颂的,是毛泽东主席赠予他的两句名言:“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被誉为“儒将”的叶剑英元帅,其非凡之处在于每逢重大事件,总能保持冷静,于历史的关键节点明辨是非,果断作出选择,且谋略周密。
据档案记载,毛泽东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送叶剑英那两句话的。原话是:“叶剑英同志撰写了一篇颇具锐度的文章,对于关键问题把握得十分清晰。我特此赠你两句箴言:‘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其中,诸葛亮家喻户晓,而吕端则是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宰相,以处理大事不迷失方向而著称。”
据薄一波回忆,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毛泽东插话说:“我曾赠予叶剑英同志两句箴言:‘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显然,毛泽东不止一次提及此语,因此这两句话得以广为流传。
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诸葛亮掌军理政之谨慎,史家有共识;吕端的“大事不糊涂”,或许知其详者不多。查《宋史·吕端传》,宋太宗想以吕端为相,不同意者说吕端糊涂,太宗却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何谓“小事糊涂”?无非是在不关涉原则大道、只涉及个人利害得失的问题和事情上,不斤斤计较,大抵有所谓盛德若愚之风。诸如不满吕端的人四处散布他的谣言,吕端知道后的态度是:“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再如,他和名臣寇准同列参知政事之职,且排名在前,吕端主动提出“请居准下”。不久吕端升任宰相,“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值印,同升政事堂”。这正是他“小事糊涂”的一面。何谓“大事不糊涂”?就是在关系朝廷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有舍我其谁之慨。
比如,朝廷要捕杀叛将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道后坚决反对,建议把李母安置好并给以优厚待遇,即使李继迁不降,也能笼络住他的心。宋太宗死时,内侍王继恩担心有才干的太子继位妨碍其专权,同李皇后合谋另立。吕端觉察其奸,把王继恩看管起来,去说服李皇后不要改立。太子继位,垂帘召见群臣,独吕端不拜,他让人打开帘子,上殿看清楚确是原先的太子后才退殿下拜。可见,在小事上糊涂,有柔,有宽,有退;在大事上不糊涂,有刚,有严,有进。刚柔相济,宽严并用,进退得当,才能有利于大局,干成大事。也可以这样说,在小事上糊涂一些,更有助于看明白、想清楚、做成功大事。
毛泽东借用吕端对叶剑英的评价,主要强调其能在重大关头洞悉要害,处理事务总能立足于全局,于危急时刻展现关键作用。
其一,在1935年的长征征途中,他及时将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南下的电报呈报给了毛泽东同志,此举确保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能够依照既定计划继续北上。其二,便是他在粉碎“四人帮”事件中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与精心策划。除了这两件重大贡献,叶剑英先生一生中还留下了诸多值得称道的“坚守原则,不失清醒”的典范行为。
在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乱之际,叶剑英毅然挺身而出,率领部队守护身处困境的孙中山于广州。至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蒋介石委派他担任其嫡系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但叶剑英婉拒了这一提议。翌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叶剑英通电反对,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正值中共中央秘密筹备南昌起义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得知汪精卫、张发奎意图诱捕贺龙、叶挺至庐山并加以逮捕,以阻挠起义的消息,他立刻下山与贺、叶商讨对策,确保了起义的顺利进行。自红军时期起,叶剑英长期在我军总部担任参谋职务,屡建奇功,深谋远虑。在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召集全国参谋长会议时,叶剑英独自参会,展现出了“舌战群儒”的胆识。
文化大革命初期,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企图扰乱党和国家秩序,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愤然挺身而出,在怀仁堂内进行了激烈抗争。自九一三事件以来,叶剑英先是紧密协助周恩来,继而又鼎力支持邓小平,历经党内复杂多变的政治风浪,展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政治素养。这一切表明,他能够成就薄一波所提及的两大卓越贡献,并非偶然。叶剑英在《题画竹》一诗中曾言:“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句诗恰是他政治品格在关键时刻最鲜明的体现。周恩来总理生前,也曾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叶剑英,其意与此相仿。
在大关节之处彰显品格,必须兼具智谋与果断,动静相宜。若一路行来,只知风风火火,缺乏内敛,便可能如毛泽东常引用的《后汉书·黄琼传》中的比喻:“峭拔之物易折,嘈杂之声易染污。”叶剑英性格随和,平日里言行谨慎,善于谋略与思考,深谙政治之道,素有“参座”之称。观察叶剑英的言行举止,常让人联想到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的诗句:“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胸有成竹且处变不惊,关键时刻更能显现英雄本色。此外,叶剑英才识兼备,文武双全,学识渊博,历来备受称颂。好学深思不仅能够励志、明理、正德、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推动行动,如此修养之下,自然不会行事鲁莽,更不会为小事纠结或小题大做。